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白天热晚上也热! 本世纪末新加坡年均气温可能上升5摄氏度

这阳光太耀眼。(联合早报)
这阳光太耀眼。(联合早报)

不再是遥远的威胁

2024开年第一周,新加坡几乎每天都下雷阵雨。没下雨的日子,却又酷热难耐,最高气温达34摄氏度。

如果你觉得34度已经热得受不了,这里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

根据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今天(1月5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报告,

预计到了2100年,在高碳排放情况下: 新加坡每年会有351天的最高气温超过35.1摄氏度,远超过目前的21天。 日均最高气温也可能从目前的31.4摄氏度,飙升至36.7摄氏度。 气温超过26.3摄氏度的夜晚,也可能从目前的每年76个,增至2050年的317个。

看了这些数字,蚁粉是不是准备24小时都开冷气了?

千万别这么做啊,冷气也是高碳排放的“罪魁祸首”之一……

冷气可以开,但温度不要那么低。(联合早报)
冷气可以开,但温度不要那么低。(联合早报)

碳排放量决定气候未来

前两次的全国气候变化研究,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进行。第四次研究预计会在2027年完成。

这项研究采用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最新的气候评估模式,把经济和人口增长、都市化程度以及科技发展速度等因素纳入考量。

研究团队也根据高、中、低三种碳排放情况,预测新加坡本世纪末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和海平面上升幅度。

这三种碳排情况是:

    暑热压力大 中暑风险高

    先来关注气温的部分。

    根据研究预测,在高碳排情况下:

    新加坡的年均气温每10年会上升0.55摄氏度,比过去40年的0.24摄氏度增幅还高。 到了2100年,年均气温预计会上升0.6至5摄氏度。

    以后可能有更多男性热到光着上身走来走去。(联合早报)
    以后可能有更多男性热到光着上身走来走去。(联合早报)

    气温升高,意味着处于高热应激(heat stress)水平的天数也会增加。

    到了本世纪末,每年可能有54天至326天的暑热压力指数达到33摄氏度及以上。

    专门研究城市气候变化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授周祥龙提醒,如果防护措施做得不足,中暑的风险会更高。

    “一旦新加坡气温超过35摄氏度,届时会有更多人因难以忍受高温而病倒,尤其是年长者和年幼孩童。”

    四面环海低洼岛 一旦淹水成“水乡”

    除了影响日常生活环境,气温升高也会加速海平面上升,对新加坡造成严峻的生存考验。

    四面环海的新加坡,可能会遭遇更多热浪、极端降雨,以及海岸线遭洪水侵蚀等现象。

    在高碳排情况下:

    到了2100年,新加坡周围的平均海平面预计最高会上升1.15米,比上一次研究预测的1米还要高。 若不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到了2150年,海平面甚至可能上升2米。

    换句话说,新加坡沿海低洼地区发生淹水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海平面上升将提高沿海低洼地区的淹水风险。(联合早报)
    海平面上升将提高沿海低洼地区的淹水风险。(联合早报)

    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解释,这次的报告调高了海平面上升顶限的预测,是因为现有的科学证据已能更好地解读南极冰盖融化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

    一下潮湿一下干燥 降雨量可能再创新高或新低

    若新加坡同时遇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的“双面夹击”,突发淹水的情况将更加频繁。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降雨量在不同季节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根据预测,到了2100年:

    4月和5月的季风交替期,新加坡发生极端降雨的频率可能增至92%。

    11月至1月的东北季风雨季,总降雨量可能会突破2006年的历史最高点——1507毫米。

    6月至8月的西南季风旱季,总降雨量每三年就会跌破1997年的历史最低点——314毫米。

    (这里的“旱季”指的是连续至少15天,每日降雨量低于1毫米。)

    出门记得带伞,否则只能用外套挡雨。(联合早报)
    出门记得带伞,否则只能用外套挡雨。(联合早报)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在发布这项研究的研讨会上说:

    “我们可能会面对更极端的气候条件:更高的气温、更强的降雨,以及更频繁且持久的干旱天气。这些气候问题还会间接造成其他气候挑战,例如食水和粮食供应中断。”

    傅海燕宣布,政府将继续拨出资源,与社区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来加强新加坡的气候应对计划。

    新加坡气象署接下来也会与亚细安成员国分享研究成果,并与国际组织展开联合研究。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