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援人会(Samaritans of Singapore)公布的数字显示,2023年新加坡自杀人数,是2000年以来最低的。
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视,除了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也修法保护可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精神病患者。
因此,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让人感到相当欣慰。
与此同时,我国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在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蝉联亚洲最幸福国家。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更高的幸福指数必然意味着国人自杀的动机也减少了,甚至认为心理健康和自杀率有直接联系。
大环境的影响
但是,现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首先,世界幸福报告的排名是以每个国家过去三年的平均幸福指数为根据,所以主要以分析趋势为主,和自杀率论年的报道方式不同。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自杀人数在2022年达到二十多年来的最高峰。
自杀率在一年内从最高跌到最低,很大的原因是大环境的影响,而非人为的介入导致。
如果要说是心理健康项目起到作用,那多多少少是有的,但我们总得看到几年的趋势才能够下定论,更不能因此松懈,忽视心理健康的问题。
我国获评为亚洲最幸福国家的这几年里,每年的自杀率为什么相差那么大?
简单地说,新加坡人口原本就不多,具体自杀人数一定会比较少,自杀率的任何起伏因此都会被放大。
但是,当我们仔细看一下排在新加坡之后的国家时,答案就会更清晰了。
相互攀比才是罪魁祸首?
日本和韩国在世界幸福报告排行亚洲第三和第四,但自杀率是亚洲乃至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形成了所谓的幸福-自杀悖论(Happiness-Suicide Paradox)。
此悖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快乐和自杀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当我们身边的人都显得非常幸福,自己却天天郁郁寡欢时,强烈的对比反而会使我们的心理健康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自杀倾向。
人与人之间频繁相互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才是一群幸福的人当中,自杀率仍可能高企的原因。
但是,大家都幸福时,自杀率有时还是会偏低,这就跟一些能起到中介作用的因素有关,如精神疾病、社会支持和人生意义等。
这些因素通常都会互相影响,因此要辨别其中的关系比较复杂。
以新加坡的情况为例,新加坡人的心理健康整体来说一直不太理想,18岁至29岁年轻人心理健康欠佳的比率就高达25.3%。
自杀率不仅涵盖一切的自杀行为,也包括自杀意念、企图,行动等。
因此,非常低的自杀率背后可能潜藏着可怕的隐患。换句话说,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会利用“阴暗面”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煎熬,而不是直接表达自杀倾向。他们可能通过较不容易察觉的自残行为或变相的“自杀幻想”来应付每天的生活。
这些徘徊在自杀边缘的人在短期内不会自杀,所以暂时压低了自杀率,但当他们的情绪积压到不可控的地步时,自杀率也会加倍飙升。
这些所谓的“徘徊者”其实就如同活在人间炼狱,痛苦不比选择自杀的人少。他们是幸福社会中的隐形人,无法得到任何人的了解和关怀。
互相关怀,挽救生命
我们常在社交媒体中看到很多关于正面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的信息,劝导人们要保持乐观心态,但很多这样的资讯是没有专家认证的。这很容易造成“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呈现幸福的假象,却无视人们的真实感受和心理健康。
人生必须有幸福和不幸才有意义,在负面和正面的倾向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算是真正体验生活。
因此,我们不单要关心自杀人数,任何迷失在生活黑暗隧道的人,都等着我们去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自杀率的高低和幸福报告的排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这些数据是关于社会整体的一种观察。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都是独特且重要的,所以没有必要攀比。
自杀率降低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明年又回升,也未必就是任何政策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缺失,大家尽力互相关怀,挽救生命,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