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得频缺课、不愿与人社交 40岁不到的狮城年轻人怎么了?

更新:
2023年05月19日 17:32
青年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议题在新加坡社会越发受到关注。(海峡时报)

情况不是很乐观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由于冠病疫情之故,在新加坡社会越发受到关注。

各项防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人们和外界的接触突然大大减少。

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生活方式出现巨大转变,人们的情绪难免变得有些不安和焦虑。

疫情到了现在总算趋缓,那国人的心理健康又如何了呢?

近期两项针对国人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国人的整体心理健康虽然稍有起色,但还不太理想,还有一个年龄层的新加坡人特别令人关注。

未满40岁的“宅男宅女”增加了

今年初,健康科技服务公司Telus Health收集了1000名新加坡人的反馈,调查主要围绕四大环节:

  • 国人在多大程度上避免与他人接触;
  • 国人控制情绪的能力;
  • 通货膨胀及财务负担如何影响国人的心理健康;
  • 疫情暴发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

整体来看,受访新加坡人的心理健康指数为61.6分,比起去年4月的60.2分、和去年9月的60.5分稍有进步。

青年心理健康
相较于超过50岁的受访者,年龄未满40岁的受访者避免和人共处或接触的概率多出80%。(海峡时报)

调查对心理健康指数的定义是,分数越高就意味着精神状态更好,心理健康亮红灯的风险也比较低。

换言之,国家平均心理健康指数介于50至79分之间,即心理状态还有些紧张(strained)。

(编按:0至49分为非常忧虑;80至100分则代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调查也按年龄层将受访者划分成两大群体:40岁以下,以及50岁以上。

若对照这两组受访者的反馈结果,就会发现年纪越轻的国人似乎更忧心忡忡,而且这两个群体心理状态的差距相当悬殊。

调查得出两个结论:

  • 相较于超过50岁的受访者,年龄未满40岁的受访者避免和人共处或接触的概率多出80%;
  • 年龄未满40岁者难以控制个人情绪的概率,也比年满50岁者多出两倍。

工作压力、家庭负担都影响心理状态

青年心理健康
报告计算出心理健康指数,是为了告知雇主,并呼吁政府多多关注及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商业时报)

虽然调查没有具体揭露,40岁以下的受访者基于什么原因才会给出上述答案,但红蚂蚁参考和解读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后,推敲出以下三大因素:

① 工作压力

相较于50岁以上者,大部分未满40岁的新加坡人相信还未到退休阶段,长时间工作、承受压力,自然而然会造成负面情绪积累。

换个角度想,过度忙碌和操劳,也可能会使人没有多余的精力与他人社交。

去年一项美国调查反映,新加坡人投入很多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累坏身子到了过劳的地步

② 照顾老小

青年心理健康
相较还未有小孩的受访者,为人父母者避免与他人接触互动的概率多出四成。(海峡时报)

这项调查除了把受访者分为两个年龄层,报告中还出现了一个关键字:家长。

下列两项吸引眼球的数据,就与育有小孩、已成家的受访者:

  • 相较还未有小孩的受访者,为人父母者避免与他人接触互动的概率多出四成;
  • 家长在控制情绪方面遇到困难的概率,也高出五成。

这种数据或许不令人意外。养育孩子需要劳心劳力,白天工作、晚上陪儿女,几乎没有时间留给自己。

倘若是还需要照顾年迈父母的夹心层,所面对的挑战就更大了。令人担忧的是,需要“拖老带小”的夹心层在本地社会其实非常普遍。

③ 财务负担

说到养父母和孩子,妥善的财务规划至关重要。早前就有调查说,新加坡人常常会因金钱问题无法睡个好觉

Telus Health的调查结果显示,相比那些有应急储蓄(emergency savings)的受访者,没有应急储蓄者在控制情绪时面对难题的概率多出一倍。

调查也说,坦承人际关系变差的受访者当中,每五人就有超过一人把这个现象归咎于财务压力。

青少年因抑郁症状平均缺课24天

青年心理健康
(联合早报)

另有调查发现,产生焦虑情绪的新加坡人似乎有年轻化的迹象。

去年4月至6月,杜克—国大医学院和心理卫生学院针对990名新加坡家长展开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约16%青少年出现至少抑郁或焦虑症状,他们的年龄介于4岁至21岁。这些青少年因此每年平均缺课190个小时,或相等于24天,学业成绩也退步约63%。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有心理状况的青少年,只有15%曾向专人求助。

调查同样没有进一步透露青少年缺勤或生病的原因,只提出“及早干预的重要性”。

迈入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和年轻国人要面对的问题,预料还会接踵而来,如何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因此成为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