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果遭遇恐袭 不同族群会如何反应?

更新:
2018年09月27日 12:27
Racial Harmony wall mural at Ang Mo Kio
宏茂桥四巷路边以“种族和谐”为主题的画板。(李宝英摄)

政府报告告诉你。

又见厚厚一叠学术报告。

这次发布报告的单位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IPS)。

报告显示:在全球频频发生恐袭事件的影响下,尽管新加坡未发生恐袭事件,但新加坡各族群之间已存在显著的不信任度,尤其在这个以华人居多的社会中,华族群体对其他少数种族的不信任度也较高。

那些年过50岁,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住在二房式组屋或更小屋型的华族人士,也更容易在恐袭发生后认定是回教族群所做。走在路上时,也会相应地对该族群的陌生路人产生怀疑、敬而远之。

研究也发现,在遭遇恐袭时,如果肇事的袭击者是来自外国极端回教组织,而不是来自佛教、基督教或印度教,新加坡人所表现出来的反感程度与负面情绪也更加强烈。

不过,有半数新加坡人认为,新加坡社会在遭遇恐怖袭击后,只需最长一年时间就能恢复团结与凝聚力。

这份名为“恐袭威胁下的社群关系”的调查报告成果昨天发布,今天上了《联合早报》头条和第五页,也占据了《海峡时报》第四版的一整版。《早报》的标题是:本地研究:受全球恐袭事件影响 华族群体对少数种族不信任度提高。《海峡》的标题则是,研究显示:各族群间的交流犹为重要,有助于缓冲全球恐袭冲击

zaobao.jpg
(联合早报)

如果恐怖分子是佛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或印度教徒,你会……

由新传媒亚洲新闻台资助的调查研究是在去年4月21日至5月24日间展开。共有2031名年满21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其中1016人是华族、504人是马来族、其余511人则是印族或其他种族。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都被要求对一则关于新加坡地铁站发生炸弹恐袭事件,导致15人死40人伤的新闻报道作出反应。

受访者也进一步被通知说,有关当局已确认恐怖分子的身份,并描绘出四种不同的情景供受访者选择:如果恐怖分子分别是佛教徒、回教徒、基督徒或印度教徒,他们会不会对该宗教的人士起疑并回避?

20180926infograh.jpg
(郭跃男制图)

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受访者在“恐怖分子是回教徒”的这个情景下会对其他回教徒起疑,甚至走在路上时刻意回避回教徒。

如果恐怖分子被证实是佛教徒或印度教徒,有40%的受访者会怀疑并刻意回避其他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如果恐怖分子是基督教徒,则有35%会如此反应。受教育程度越低、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受访者在发生恐袭后,对其他族群和宗教群体的不信任度也越高。

如果捡到钱包的人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谁最有可能归还钱包?

另外,受访者也被问及,若在商场内遗失钱包,认为某族群归还钱包的概率有多高,如果受访者认为某族群少于一半的人会归还钱包,即意味着他们不太信任该族群。

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分别有53.1%和57.2%的人认为,少于一半的马来人和印度人会归还钱包。相比之下,只有45%的人对华人存有类似负面印象。

zaobao graphics.jpg
(联合早报)

居住在一房或两房式组屋的华族受访者中,有87%认为,少于一半的印度人会归还钱包。相比之下,居住在私宅的华族受访者中,只有53.6%对印度人有这样的印象。

“华族群体”一词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一个“华族群体”的关键词让许多网民眼前一亮,但同时也让一些还没时间好好消化内容的网民感到心里不舒服。

难怪今天《早报》面簿网上这则新闻的留言板上,有近70名网民异口同声指出,这样的报告不可取,似乎在散播种族分歧言论,制造新加坡社会分裂与族群间的恐慌情绪,甚至质疑所谓的专家是不是“砖家”?也有不少网民认为,2000多名受访者的样本太小,不足以代表全体新加坡人的立场。

更有网民称,这份报告所得出的结果“只是发现各个种族之间有些偏见,应该不至于说不信任吧?”

红蚂蚁到IPS面簿上咬了咬这份123页的英文报告,通篇出现了53个“信任”词汇,看来不仅仅只是偏见那么简单。

要剖析这篇报告到底想传达什么信息,必须回到根源看看当初IPS为何要展开这个研究。

IPS报告的开篇介绍如是写道:

这是国际上已知的首份此类性质的研究报告。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在一个未发生任何恐袭的地方,一旦发生了由宗教极端分子谋划的恐袭,当地人会如何反应与看待整个事件。

研究旨在找出两方面的数据:

  1. 如若遇到恐袭,受访者认为自己国家的人民会愤怒多长时间、对肇事宗教群体质疑多长时间,以及新加坡社会需要多长时间来恢复团结与凝聚力?
  2. 了解是否有新加坡人感到自己被针对,或感到他们所属社群受到针对和质疑?

然后用找到的数据为新加坡社会和谐程度制定一个标杆。

报告还说,总体而言,就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来看,新加坡人普遍享有很好的种族与宗教和谐,但同时也存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职场上,种族歧视依然影响着四分之一的少数种族人士。在各类人际关系和情感上,本地也存有族群偏好。

研究人员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林主恩和塞尔瓦拉惹(Shanthini Selvarajan)因此建议当局加大教育力度,确保各族群体的“脆弱分子”能充分了解假信息的威胁,并提供渠道供他们查证在恐袭事件发生前后所收到的信息。

他们也建议,在组屋区内定期开展基层或体育项目,让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背景的居民建立理解和友谊。研究显示,即使只是出席其他种族的婚礼或庆祝活动,也足以增强一个人对该种族的信任度。

racial harmony starts in school.jpg
新加坡小学非常重视从小灌输种族和谐的意识,所以每年的7月21日都会举行“种族和谐日”。(海峡时报)

比较令红蚂蚁欣慰的是,新加坡的情况并没有新闻标题显示的那么糟。作为长久以来习惯未雨绸缪的国度,新加坡当然要在细痕或小洞出现的初期赶紧补漏,以免这个洞越扯越大,不然做这份研究报告来干嘛?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