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街走巷八十载 今后在新加坡再也坐不到三轮车了?

更新:
2024年04月11日 21:22
三轮车
位于雅柏中心旁的三轮车集中站,如今已人去楼空。(联合早报)

载的不仅是人,还有几代人的回忆

“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相信蚁粉对这首童谣应该不陌生吧?

过去,在新加坡的市政区、小印度、牛车水和甘榜格南,都能找到三轮车的踪迹。即使没亲身坐过,也肯定在街上看过。

红蚂蚁常想,改天一定要找时间体验一下,没想到一拖再拖,以后都没机会了……

三轮车
早期的三轮车主要穿行于牛车水一带。(三轮车大叔脸书)

政府收回场地 三轮车无处停放

“三轮车大叔”(Trishaw Uncle)是新加坡目前唯一持有执照并获旅游局委任经营三轮车导览服务的业者。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上车地点就在武吉士奎因街的雅柏中心。

不过,连这家硕果仅存的业者也在2023年5月停业了,原因是:

用来停放三轮车的场地,租约在2023年到期后不获政府续约。

三轮车
政府不续约,三轮车无处停放,只好报废。(新明日报)

“三轮车大叔”董事经理方耀明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透露,该场地归政府所有,公司只是投标租下场地来运营三轮车服务。

场地被收回后,公司若想重新出发,就得寻找其他适合的据点。

“我们曾向旅游局提出,在牛车水、滨海湾和滨海湾花园一带继续提供三轮车导览服务,但这些地方不是已有其他用途,就是不允许使用。”

租约到期后,“三轮车大叔”旗下的100辆三轮车因找不到适合的停放处,只好报废。

其实,早在停业前,车夫人数已从冠病疫情前的50人,减至目前的20人,年纪最大的也有80岁了。

有的车夫选择退休或转行,有的则获新加坡河游船公司重新雇用。

其中一人是曾担任三轮车夫10年的肯尼。他去年开始在新加坡河游船公司担任船员,但心里还是念念不忘骑着三轮车载客的时光。

“游客都说他们的国家没有三轮车。我认为三轮车是新加坡的文化遗产,我可以边骑车边跟游客分享新加坡的历史,同时展现新加坡最美丽的一面。”

方耀明指出,新马一带的三轮车各有特色:槟城的是座位在前面,脚踏车在后面。

新加坡的跟马六甲相似:车夫在右边,乘客在左边,双方并肩而行,方便互动交流。

三轮车
世界知名环法脚踏车赛的选手们在2022年来新加坡参赛时,体验当一天的三轮车夫。(联合早报)

是交通工具 也是情感寄托

旅游专家指出,三轮车导览服务要长久发展,除了运营空间,还得面对年长车夫陆续退休的挑战。

新加坡管理大学商学院客座讲师张俊光博士认为,从经济贡献来看,三轮车停业的影响也许并不显著,但从特色旅游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三轮车是在1940年代的日据时期引入新加坡,用来载货比人力车更省力。

三轮车
1970年代以前,三轮车主要用来载货,比人力车更省力。(星洲日报)

1950至1960年代,新加坡交通并不发达。一般人坐不起德士,公共巴士班次很少,车内空间又狭窄,三轮车于是成了短程代步工具的首选。

家庭主妇、帮佣和小贩去菜市场买菜或搬货时,手上提着大包小包,也会坐三轮车。

有的三轮车还兼当校车,一辆车上挤着五六个小学生上下学的情景十分常见。

三轮车的车资较低,一般视距离而定。乘客告诉车夫目的地后,车夫就会“开价”,乘客也会讨价还价,希望能扣个一毛或两毛钱。

对老一辈来说,三轮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承载着深刻的生活和家庭记忆。

三轮车
家庭主妇去菜市场买菜,也会坐三轮车。(星洲日报)

自从1970年代出现各类机动车后,三轮车就成了主要载游客观光的代步工具。

现任旅游咨询顾问的前旅游局助理局长蔡永兴指出,三轮车经过的路线必须获得陆路交通管理局的批准,而日益繁忙的公路交通,以及如何同其他道路使用者共存,都可能涉及安全问题。

但他认为,新加坡对三轮车这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扬工作有待改善。

“三轮车服务在新加坡不复存在,纵然可惜,但若没有能力保留或争取将它留下来,那就只能接受现实。”

三轮车
乘坐三轮车,去小印度赏夜景。(海峡时报)

三轮车夫也可施展“美男计”?

旅游局政策规划司(旅行社及导游业务)署长陈美燕答复媒体询问时说:

“经营三轮车服务的场地已交回给有关当局,评估作为其他用途。”

令红蚂蚁纳闷的是,既然新的用途还未确定,为什么就不能延长租约呢?

或许新加坡可以借鉴日本旅游局的做法,将人力车纳入东京浅草区的观光特色,“让人们看到真正的日本文化”。

人力车
“小鲜肉”车夫是日本人力车的一大卖点。(欧新社)

坐车倒是其次,跟着朝气蓬勃帅气养眼的“小鲜肉”车夫穿行于日本明治时期的街道和寺庙间,这种带点怀旧的新鲜感才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

回头想想,三轮车夫和卖冰淇淋的老伯一样,也算是体力活,每天还要承受日晒雨淋。若日后有机会在新加坡重启运作,或许年轻小伙子更能胜任?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