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近八成年轻人想拥有私宅 原因是为了“下一代好”?

更新:
2023年10月18日 21:34
进一步细究新加坡近八成年轻人想拥有私宅 原因是为了“下一代好”?

担心孩子未来买不起房

今年5月,有研究机构指出,新加坡“击败”香港,成了亚洲私人住宅最贵的城市。

类似的标题,在一知半解的读者看来肯定耸动。但对新加坡情况稍有了解的人,应该很快会留意到重点:这里说的是少数人口所住的私宅,而大多数新加坡人其实都住在价格可负担的政府组屋。

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若年轻人都把拥有价格昂贵的私宅当作人生目标,这类人生观的背后因素就值得探讨一番了。

本地英文媒体《今日报》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8%的新加坡年轻人表示“拥有一间私宅”是他们的其中一个人生目标。

这份调查访问的是1000名年龄介于18岁至35岁的年轻国人,涵盖了所谓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及Z世代(Gen Z)。

有调查显示,本地有近八成年轻人把拥有私宅列为人生目标之一。(联合早报档案照)

只是现实和理想终究有不小差距。

超过八成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组屋。有地私宅或公寓,在本地是毋庸置疑的窄门。

私宅和政府组屋的价格不可同日而语,普遍被视为财富的象征。

因此,是否拥有私宅,很常与一个人的社会流动挂钩:

小时候住在组屋,长大后入住私宅,成为一种社经地位有所提升的具体表现。

但进一步细究,本地年轻人以拥有私宅作为人生目标的原因却又不仅于此。

因为调查还发现,有70%受访者担心他们的下一代陷入无法负担住房的困境。

换句话说,可以合理推测,年轻人想拥有私宅的部分出发点,是为了能在将来给后代子孙留下一间可以传承的房子。

受限99年屋契的组屋无法实现这种可能,但部分属于永久地契的私宅却可以。

本地部分私宅属于永久地契。(合登集团)

“房事”是新加坡的“最大件事”

这种担忧下一代买不了房的情绪其来有自。

近年来,本地转售组屋价格屡创新高,预购组屋的工程又因疫情等因素出现一定程度延宕,不少年轻家庭等候时间变长。

私宅价格飙涨,也让不少人担忧可能对原本可负担的组屋价格产生外溢效应。

火上浇油的是,生活费飙涨也找上了门。

层层因素叠加,年轻人难免对房价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仿佛“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越来越高不可攀。

年轻人对组屋接下来的可负担性存疑,或导致他们衍生给传承房子给下一代的想法。(联合早报)

还有一种老生常谈的误区就是:人们总爱拿过去的价格比较,像是以前的杂菜饭卖多少,组屋多少钱可以买到云云……但过程中却往往忽略通胀因素,东西单价是变高了,但人们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直接拿古早时期和现今组屋的售价做比较,可能会产生一种今不如昔之感。

这些因素,或可解释年轻人为何有种不安定感,担心下一代会比自己更负担不起公共住房,进而衍生了拥有私宅,以留给后代子孙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的情况未必如年轻人所想的那般惨烈。

根据国大房地产系教务长讲座教授程天富的数据,过去20年本地无论预购组屋或转售组屋的房价收入比(price-to-income ratio)中位数,皆低于5倍。

也就是说,组屋的价格中位数是新加坡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五倍,组屋仍是可负担的。

如果将组屋的额外津贴纳入,本地家庭的负担能力还会进一步提高。

换句话说,这种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压力,或许源于其他因素,例如对组屋的所在位置太过苛求(即所谓的“买不起”还是“抽不到”?)、过多考虑组屋在住满最低居住年限(MOP)后转售的可获利性,抑或是百万组屋的特例被放大检视。

总之,年轻一代对住房需求的焦虑,何以和当局强调组屋依然可负担的论调背道而驰,是必须进一步深究的。

近年来组织家庭申购组屋的年轻国人相较老一辈更容易产生拥屋不易的焦虑感。(海峡时报)

遥不可及的梦想会逐渐幻灭

年轻世代把拥有私宅列为人生目标,但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物以稀为贵的私宅对大多数人而言,显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根据《商业时报》今年6月的一篇报道,本地私宅的房价收入比为13.7倍,远高于政府组屋的4.5至4.7倍。

凯度政策发展、评估与数据分析主管梁振雄博士认为,年轻世代的成长阶段刚好是全球经济最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难免会希望能“给自己最好的”。

但在新加坡只有两成人口住在私宅的现实中,这样的梦想更多时候注定是要幻灭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的陈恩赐副教授则认为,年轻人想拥有私宅的情况必须警惕,因为这可能导致社会紧张,使人们产生一种被不公对待的相对剥夺感。

但他也强调,新加坡人的适应力强,他相信假以时日年轻人会重新思考人生的优先选项,而不仅仅以物质条件衡量生活品质。

换言之,年轻人会随着年龄增长渐渐认清现实,继而调整对拥有私宅的期望。

然而,倘若年轻人是因为担忧下一代买不起房而想拥有私宅,那现阶段就有必要审视年轻一代为何普遍存在这种焦虑感,调控组屋房价必须确实有效进行,避免这种焦虑进一步蔓延。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