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考进名牌初院就读 孙雪玲因内向曾感到受排挤

更新:
2021年07月28日 21:59
曾累到想自残
(孙雪玲面簿)

曾累到想自残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近日备受重视,昨天教育部长陈振声就在国会上就这个课题侃侃而谈了3个小时。

身为教育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今天也在面簿上分享自己青少年时期来自新学校、新环境、新科目等的压力,以及她最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心理障碍。

她写这篇贴文,就是想鼓励青少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并与其他父母共勉。毕竟家长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孙雪玲毕业于圣尼各拉女校、1996年到莱佛士初级学院继续升学。

孙雪玲7月26日在贴文中写道,

“我亲身经历过新加坡教育体系,深知这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压力。

在初院时,我经常想将自己丢到XXX(自我伤害的一种方式,因她不希望有人效仿,所以用XXX作为代词),这样我才能“真正得到休息”……因为我实在太累了,我讨厌学校。

(每天)我必须从家里步行15分钟到地铁站,乘搭20-25分钟的地铁,接着再坐15分钟的巴士(不包括候车时间),然后再步行15分钟才能抵达学校。

选择了这间初院是我做过的最糟糕的决定之一,而且那里的文化根本不适合我。”

育有8岁及5岁女儿的孙雪玲接着写道:

“现在我已为人父母,我告诉自己,千万别把孩子的学业看得比她们的幸福和身心健康更重要。这一点都不值得。你的孩子是一个非常美好且特别的个体,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份天赐的祝福。爱你的孩子的本性吧。他们会在自己的时间里,用自己的方式绽放。如果他们想聊一聊,就在他们身边聆听。暂停批判,做一名倾听者就够了。当他们受伤时,就当他们的避风港,当他们迷路时,就成为能指引方向的灯塔,其余的事,上帝会一一照顾的。”

不少网民读了孙雪玲求学时期不那么愉快的经历,都留言让她分享更多细节,以及如何克服困难。

虽然孙雪玲不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克服了困难,她今天在贴文中还是与网民分享了她想写给25年前那个17岁的自己的一封信。

亲爱的1996年的我:

我听说你在融入新学校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你的中学朋友大多选择了其他初院,你发现自己在一个新环境中非常孤独。你的新学校离家很远,你总是感觉很累,每天要花两个半小时往返学校。

每个人似乎都认识彼此。他们组成小圈子聚在一起聊天,让你感到被排挤。来自一所纯女校的你,现在有男同学了,让你感觉很奇怪和尴尬。你在适应新的科目组合,尤其是英国文学时不断挣扎,因为你之前选修的是华文文学,有同学说了一句很刻薄的话,说你的句子结构很像会出现在日本制造的铅笔盒上的英文。

于是你越变越安静。你躲避人群。你哭泣,总是很疲倦,也睡不好。

亲爱的女孩,我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有时你会遇到你感到根本无法融入的环境和文化。但也许这不是你的错。何不尝试寻找或创造一种适合你的文化?

我知道这听起来难如登天。你的周遭喧嚣忙碌。这个世界总是充斥着吵吵闹闹的人。他们外向、备受欢迎。但其实也有很多像你一样内向安静的人。把他们找出来,成为新朋友。那些安静的人有着巨大的力量,他们总是以谦逊的态度做事、培养兴趣爱好。找到他们,和他们做朋友。不要被表面的那些光鲜左右你的决定。

你中学的老师还很关心你。你可能已经从学校毕业了,但老师永远都是老师。如果他们不关心学生,就不会选择执教。去找他们,和他们交谈。找一个你信任的人,一个你知道不会批判你的人,一个因为你就是你而关爱你的人。

既然你喜欢阅读,那就买一些自助书籍吧。书店里有很多。你也不用担心有人会知道你的秘密。阅读会让你发现,你并不孤单。还有其他人曾经历过黑暗的日子,但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迎来了阳光。多年以后,你会找到这本书《人性的优点》(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直译为:如何克服忧虑并开启新的人生),这本书将伴随你一生。

拥有信念,相信明天。你会遇到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你将拥有你爱如至宝的孩子。
你问我如何会知道?
我会说,跟我们待在一起,你就会知道的。
美好的生活正在等待着你。不要亏待自己。还有很多爱你的人和会爱你的人,你也会爱着他们。留在我们身边,你就会发现了。

爱你的,
未来的我”

孙雪玲的一番肺腑之言,获得许多网民的共鸣,尤其是比较内向喜欢安静的网民都觉得“找到了知音”。很多人读完这封信后,都表示曾一度哽咽或落泪。有些人也留言说,从没想过有机会在名校念书的学生,也会有这些不为人知的烦恼。

孙雪玲的贴文让红蚂蚁想到武吉班让区议员连荣华昨天在国会上对教育部长陈振声作出的提问。

他说自己在接见选民时,曾遇到好几个关于父母请求为孩子们转校的个案。原因是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环境,或者无法纾解学校竞争环境下所产生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发展。他想问教育部在处理和考虑转校问题时,是否可以更具同情心?

陈振声同意连荣华的说法,并表示一定会这么做的。他建议家长在为孩子选学校时,应以孩子的想法为主。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强项和弱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孩子挖掘出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能感到自信与自在,可以发挥潜力并找到立足点。陈振声说:

“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时,眼里失去了光芒死气沉沉,那是一件多么令人伤心的事。他们会觉得自己活在别人的期望中,这将会摧毁掉孩子的自信。”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