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要这种时光倒流吗? 今年圣诞又得与疫情和口罩共度

更新:
2023年12月18日 19:55
乌节路
弥漫着圣诞气氛的乌节路,却看不到人们口罩背后的微笑。(商业时报)

望明年别再来捣乱!

当你发现周末的街道和公交上,有过半的公众戴着口罩……

当过去三年多来从未确诊冠病的亲友,纷纷在同个星期“沦陷”……

当卫生部又开始在星期五晚上发布篇幅很长的文告……

你应该猜得到:

大事不妙了!

冠病检测
可恶的两条线。(海峡时报)

看到卫生部上周五(12月15日)的文告中出现“病例激增”、“建议戴口罩”、“扩充床位”等字眼,红蚂蚁还以为自己穿梭时空,回到了2020年冠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往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每逢年底佳节,随着北半球入冬,冠病和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更容易传播,看来今年也不例外。

但红蚂蚁怎么感觉今年底的这波疫情,比往年更“来势汹汹”?

“子孙满堂”的奥密克戎

原来这次的“罪魁祸首”名叫:

JN.1。

中国日前宣布,至今发现七起感染JN.1毒株的冠病病例,不排除日后可能成为主流毒株。

殊不知,JN.1数周前已在新加坡“捷足先登”。

12月3日至9日,新加坡通报5万6043起冠病病例,比前一周的3万2035起攀升75%。当中,绝大多数感染的正是JN.1毒株。

变种毒株
其貌不扬的JN.1。(路透社)

根据英国CoV-Spectrum数据库的资料:

JN.1毒株的感染率在短短三周内就提高了五倍,并在美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40多个国家蔓延。

蚁粉是不是很好奇,这个JN.1到底什么来头?

它的上一代就是红蚂蚁三个月前介绍过的“皮罗拉”BA.2.86毒株。

而它们与去年流行的XBB毒株(昵称“小宝贝”)都属于同个大家庭——奥密克戎(Omicron)

从2021年11月首次“亮相”至今已有两年多,奥密克戎还是马不停蹄地在繁衍后代,不得不为它掌声鼓励。

这或许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至少这证明新加坡目前使用的“更新版”疫苗(即专门对抗XBB毒株的疫苗),在遇到这个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时,还是具有一定的保护力。

冠病疫苗
奥密克戎家族,别再繁衍啦!(海峡时报)

夜夜等待的疫情数据

尽管卫生部苦口婆心地提醒新加坡人每年打一剂疫苗,红蚂蚁身边的亲友似乎不愿也不想再打疫苗了。

难道要每天看着新增病例节节上升,才会感到害怕吗?看来卫生部还是挺了解新加坡人的。

从明天(12月19日)起,卫生部将恢复每天在网站上更新疫情数据,以便在病例激增期间汇报最新情况。

咦?去年11月不是说,每日病例数字很容易波动,所以改成每周更新一次吗?

卫生部长王乙康当时还劝公众不要把重点放在每日新增病例,而应该关注加护病房的重症人数。

怎么才时隔一年多,又要恢复原来的做法?

红蚂蚁还以为从此不必每晚守在电脑和手机旁,痴痴盯着卫生部网站了呢……

确诊病例
看到今年第49周有多少新增病例吗?(卫生部网站截图)

卫生部解释,新加坡自今年2月把疾病暴发应对系统(DORSCON)警戒级别下调至绿色后,已不再要求公众定期进行冠病检测,因此官方通报的病例数字预计会比实际情况低得多。

为了更准确地估计病例数字,卫生部将调整计算方式,把综合诊疗所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患也算在内。

但在红蚂蚁看来,不论如何调整计算方式,最后取得的病例数字也只是个粗略估计。

那些因为诊所排长龙而选择不看病,或因为药房检测仪售罄而选择不检测的确诊病患,自然也就成了“漏网之鱼”。

诊所
诊所才刚开门,就有很多人等着看病。(海峡时报)

传染病专家梁浩楠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坦言:

“我们现在看到的病例数字只是冰山一角,这波疫情比去年奥密克戎引发的那波疫情还要糟糕两倍以上。”

既然如此,每天公布新增病例数字是否还有意义?

临时泡汤的圣诞大餐

梁浩楠预测,这波疫情可能会在约一个月后达到高峰,也就是明年1月中旬。

唉,看来2023年圣诞和2024年元旦,又要戴着口罩度过了。

也有不少公众因确诊冠病或感冒,选择推迟或取消佳节聚会,导致餐饮业的年底旺季也受到波及。

口罩
卫生部建议公众在拥挤的场所戴上口罩,看来遵守的人还挺多的。(联合早报)

一些餐馆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透露,约10%的订单临时取消。

但新加坡餐饮业协会副秘书长曾伟有信心,餐饮业经过三年的疫情考验,即使面对突发情况也能应对自如。

好消息是,明年的团圆饭生意应该不受影响。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学会会长淡马亚教授认为:

“这波疫情不会延烧至明年2月的农历新年。”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