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在手,人人都成了医生? 更多人依赖“谷歌医生”为自己看病

更新:
2023年07月24日 20:30
谷歌医生
一些人身体不适,不去看医生,反而拿起手机上网搜索,试图按照搜索结果针对自身的症状做出诊断。(红蚂蚁摄)

无止尽的脑补

选择题:如果你的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持续两三天都未见好转,你会怎么做?

  1. 看医生
  2. 随便吃些止痛药
  3. 拿起手机,上网搜索

选择#3不是骗大家的,而是真的有人生病时,会按照自己的症状,上网搜索一番。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习惯了一有任何疑问就上网找资料。随着信息来源持续增加,大家也习惯了把这种行为叫做“问问谷歌大神(Ask Google)”。

最近,谷歌大神还升级了。

由于越来越多人为了自己的疑难杂症上网查找资料,想自行做诊断,结果衍生出一个新的代名词:

谷歌医生(Dr Google)。

患上“网络疑病症”,听不进医生的话

谷歌医生
一些病患按照网上信息购买处方药,但未必能药到病除。(联合早报)

病患会向“谷歌医生”求诊,大致上有两种原因。

① 想要自我医治

这种人可能是为了要省钱或省时,但往往结果不如预期,搞不好还会越弄越糟。

有家庭医生告诉《海峡时报》,他曾经有一名女病患,因为身体出了疹子,上网搜索后凭借搜索结果,断定自己出现过敏反应。

她把购买到的类固醇霜处方药涂抹在疹子上,不料情况恶化,三天后才求医。

医生忆述,经他的诊断,女病患原来是皮肤受感染,而不是出现过敏反应。

“或许是她迟了几天才到诊所或是买到不合适的药膏,才会导致出疹的情况恶化,也因此需要更长期服用抗生素。”

谷歌医生
(新明日报示意图)

当然,搜索网站不是这些用户唯一的信息来源,他们还会浏览社交媒体、阅读新闻报道等。

只要接触到与自身症状不谋而合的医疗信息,这些病患就会对号入座,以为屏幕上的字字句句,说的就是自己。

有医生透露,一些人可能读到某位明星患上某种疾病,就开始搜寻更多资料,结果越搜就越确信,健康真的亮起了红灯。

有个网络用语刚好就是形容这种人: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

如果真的需要治疗反而还好,最糟的是本来什么事都没有,但因为身体一点点不舒服,与“谷歌医生”求证后,变得疑神疑鬼,对健康产生焦虑。

② 想要“有备无患”

谷歌医生
医生说,很多病患在网上接触一堆资讯,带着满腹疑问来看病,结果延长问诊时间。(海峡时报档案照片)

不少医生反映,他们见过的病患当中,很多人看病前会先在网上浏览许多资讯,还没看到医生就已经对自己的症状有一番见解。

一般上,这极有可能会延长问诊时间,因为医生得回答病患连珠炮似的问题。

结果,不只是病患得承受心理压力,医生也会因无法好好看诊,压力倍增。

医生还发现,另一些病患离开诊所后,还会回家找“谷歌医生”。

不过,这样的行为有其危险,原因是这些病患就这样按照网上的信息自己“接手”,没有如期复诊。

换句话说,过于依赖“谷歌医生”涉及的风险,在于病患确信自己的诊断是正确的,很难接受医疗保健人员不一样的诊断。

总的来说,医生都不建议病患找“谷歌医生”,毕竟若将小病误以为是大病就不好了,反之更糟。

一名医生指出:

“病人上网搜寻,通常会找到一连串可能的诊断,然后把焦点放在那些令人心生恐惧的大病症状,如艾滋病或癌症等。”

“可惜,一般外行人根本不可能有能力理解所有的临床信息,还是需要一名接受过临床培训、最好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或医疗人员,来跟进病况。”

“谷歌医生”仍有助减轻医生负担

谷歌医生
随着“谷歌医生”的出现,病患对于如何管理慢性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海峡时报)

然而,咨询“谷歌医生”的趋势也不完全是坏事。

一名医生指出,过去病患对于如何管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等,都不太清楚,医生开的药他们照吃就是了。

如今,病患对于这些病症显然有更深的了解。

医生说:

“现在更容易说服病人接受治疗,因为治疗不单只是定时服药,也跟改变生活习惯有关,如减少抽烟或喝酒的次数。病患也更清楚医生在说些什么,让医生和病患之间的交流更有效。”

“谷歌医生”的崛起在所难免,但在假信息泛滥的时代,也要注意信息来源是否可靠。

以新加坡为例,卫生部推出的保健资讯网就包含多方面的医学资料,保健促进局也有专网指导人们如何过上健康生活。

谷歌医生
图为公众在保健资讯网(HealthHub)网站上回答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联合早报)

至于希望节省时间的病患,与其上网搜索,医生建议这些病患选择远程医疗服务

敲出几个关键字寻找医疗信息虽然方便,却也危险,官委议员陈艺旋医生日前就投函《海峡时报》表示,她过去曾在过去曾在国会等多个场合,对这个议题发表看法,可惜这方面的公众宣传还不够充足。

她说,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algorithms)不断进步,任何人都可在网上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包括对卫生保健的疑问。

“不过,专业人士的价值在于他的经验、实际提供的服务,以及责任感。在医疗保健方面,人性化、个人化的接触是无法取代的。”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