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令人没安全感? 调查:新加坡人出国时倾向付现

更新:
2023年06月16日 18:06
外国付款
调查显示,在16岁至24岁的受访群体中,三分之二出国旅游时倾向付现。(海峡时报)

海外刷卡要注意这些事

如今无现金选项繁多,可在出国前开启在国外可刷卡的功能,也可使用十分便捷的多币种电子钱包应用

然而,尽管能“一卡在手走天下”,不少新加坡人仍倾向于在出国前采纳最“原始”的方法,即到外币兑换商换现金到当地消费。

数码原住民也偏好现金交易

《海峡时报》委任市场调查公司Milieu Insight近期向1000人收集反馈意见后发现,

56%的新加坡人在外国,最常使用现金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较年长一辈认为手上有现钱较有保障,属于“数码原住民”的16岁至24岁受访者群体中,三分之二也倾向于付现。这个比例高于国家平均。

上述数据与市场研究机构YouGov去年8月公布的相关调查结果,也相当吻合。

YouGov报告说,汇集全球各地受访者的看法,平均58%说自己旅游时会选用现金。

同一项调查也揭露,其他受欢迎的付费方式依序为转账卡(17%)、信用卡(16%)、以及预付卡(6%)。不出所料,只有3%消费者会选择相对教新颖的多币种电子钱包。

外国付款
无现金时代,现金仍最受消费者欢迎。(取自YouGov网站)

既然“无现金付款”已盛行好一阵子,为何还会使许多消费者在花费前谨慎思考?

以新加坡消费者为例,他们的顾虑是海外消费所征收的银行费用,以及恶意软件和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派新加坡旅客(以25岁至54岁年龄层为主)能接受无现金付费:

  • 25岁至34岁国人:偏爱多币种电子钱包;
  • 35岁至54岁国人:更喜欢银行信用卡所提供的便利,也顺道能借由信用卡收集航空里程(air miles)或享有现金回赠(cashback)的好康。

任职于机械行业的高管邱淑敏受访时告诉《海峡时报》,她每个月需出差两次。时至今日,她还是会按照对出差目的地的了解,适时带些现金在身上。

她透露,去年她从阿姆斯特丹回新后惊觉,信用卡账单上有多项可疑交易,她立即取消信用卡并报案。

她说:

“我在阿姆斯特丹时,个人资料不知何故被盗取了。如果有机会回返那里,我应该会倾向用现金付费。”

外国付款
35岁至54岁的新加坡人更喜欢银行信用卡所提供的便利,也能借由信用卡收集航空里程。(海峡时报)

除了这个“一朝被蛇咬”的经历,邱淑敏也说,她到泰国时也会选择付现,因为她认为当地金融科技发展相比其他地区还未那么蓬勃。

反之,她到电子付款较普遍的国家如日本和嗷大利亚等,就会刷银行信用卡。

以本币刷卡“代价”或更高

在外国消费如果选用信用卡,还要当心这件事:隐藏费用。

美国有线新闻CNN在一篇报道中提醒,通常会以“本币”(home currency)结账的消费者,可能要注意了。

该报道引述一项调查指出,若转换成本币付款,平均额外费用可能高达7.6%,比起以旅游目的地货币的1.5%至3%之间超过一倍。

外国付款
调查指出,若转换成本币付款,平均额外费用可能高达7.6%。(海峡时报)

这种“动态货币转换”(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模式非常普遍,CNN的调查揭露,超过一半的国际消费者,还是会选择以自家货币买单。

原因很简单:

人在异乡,可能人生地不熟,以自己熟悉的货币付款可能会给人产生一种安全感。

然而,这类费用往往不会明确地向客户展示,也就是说,游客可能会看到店家采纳的汇率,但不会知道隐藏费用或该汇率与其他汇率的对比。

尽管动态货币转换可能会让消费者“吃闷亏”,它对商家而言也许非常有利可图。

报道指出,提供“动态货币转换”选项的信用卡公司能赚取可观的转化收入,还会将部分收入与进行这项交易的店家共享。

据悉,零售业者在这方面的额外收入,为交易价值的约1%,因此国外一些百货商店会训练员工,要求他们鼓励外籍顾客以本币结账。

外国付款
超过一半的国际消费者会选择以自家货币买单。(互联网)

即便如此,为了避免影响当地企业的利润,大多数政府监管机构都会选择不干预。

迄今只有欧洲联盟表明会保障欧洲消费者,并指交易成本过高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有鉴于此,欧盟拟推出新条例,通过在读卡器和提款机上提供有关货币选择成本的额外信息,从而提升透明度。

老话一句,科技是把双刃剑,享用无现金模式带来的便利之余,还是得小心为妙。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