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彩票在中国成了一种赶时髦 年轻人不求暴富只图开心

更新:
2024年03月22日 23:15
彩票
大叔和大妈们都跑哪去了?(小红书截图)

小小一张彩票成了“精神良药”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中国重庆市一家彩票店的招牌上写着这个醒目的标语,蚁粉看了是不是很想立刻冲进去买一张彩票碰碰运气?

据彭博社报道,既卖彩票又卖咖啡的“彩咖店”从去年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

这些彩票店舍弃了平淡无奇的装潢,重新打造为流行时髦的咖啡馆,以吸引年轻族群前来消费“打卡”。

像这家位于湖北宜昌的彩咖店,就在门口的牌子写上“美式成真”,谐音听起来像“美事成真”,还不忘宣传菜单上的美式咖啡。

彩票
美式成真=美事成真?(互联网)

从中国财政部的官方数据来看,这番努力似乎奏效了。

中国去年的刮刮乐彩票销量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达到5800亿元人民币(约1082亿新元)。

当中,超过八成的消费者年龄介于18岁至34岁。

(等等,中国法律不是严禁赌博吗……还是说买彩票不算赌博?)

“中一百万的概率比赚一百万的概率更大”

近期公布的另一组数据,就没那么乐观了。

今年2月,中国16岁至24岁青年的失业率(不包括在校生)为15.3%,比起1月上升0.7个百分点。

25岁至29岁的失业率则是6.4%,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

一些经济学家直言,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所期望的“报复性反弹”,官方设定今年约5%的经济增长目标仍过于雄心勃勃。

在中国经济放缓之际,似乎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中奖概率仅亿分之一的彩票上。

以往,购买彩票的“消费主力”是蓝领工人和中年男性,他们只有在经济表现良好和工资上涨时,才有闲钱买彩票。

如今推动彩票销量的却是居住在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消费者。

彩票
设计对白:“小妹,你要买哪一种彩票?”(小红书截图)

欧亚集团高级分析师Dominic Chiu接受彭博社访问时说:

“当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有可能转向彩票等活动来寻求财富和成功。”

面对充满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国年轻人再怎么内卷,也未必能取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有了彩票,至少还有一丝发横财的希望。

微博上就有这么一句“经典名言”:

“如果让我在买车和买房之间选一个,我会选择买彩票,毕竟中一百万的概率比我赚一百万的概率更大。”

(但也要有幸运之神的眷顾才行啊……)

负担得起又不失趣味的“精神消费”

一张彩票最便宜也才2元人民币(约0.40新元),几乎人人都负担得起。买几张的价格,也未必贵过一杯咖啡。

年轻人路过地铁站、便利商店或购物商场内的彩票店时,随手买几张即刮即兑,并不会构成太大的心理负担。

中奖固然好,没中也能图个乐,买彩票更像是一种从日常生活中暂时解脱的“精神消费”。(相信新加坡人也感同身受)

5元、10元、20元和50元等不同面值和主题的刮刮乐,就像“盲盒”一样诱惑着年轻人心甘情愿掏腰包,用几十秒钟换取一次心理刺激的“体验”。

有的年轻人甚至花600元人民币(约112新元)购买一整本刮刮乐,主打的就是一个“爽、解压和过瘾”。

彩票
刮刮乐的创意设计迎合中国年轻人的喜好。(互联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陈海平接受《南华早报》访问时指出,彩票店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载体,让他们在一起刮彩票的过程中“抱团取暖”,寻找一种群体认同感。

“买彩票就像小时候玩抓娃娃一样,重点不在于能获得多少收益,而是为充满不确定的生活增添一些意义和趣味。”

中了奖 日子照样过

红蚂蚁的小伙伴也经常买万字票(4D)和多多博彩(TOTO),她总是开玩笑说:

“如果我今晚中奖,你明天就不会见到我了。”

还好不是每个中国年轻人都这么想。

来自上海的田晶去年刮彩票中了100万元人民币(约19万新元),但她现在还是天天加班到晚上11点。

她接受《时代财经》访问时坦言,中奖减少了她的贷款压力,却不会改变她的消费观念。

“中奖那天,我只是去购物商场买了个名牌包包,除此之外,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没太大变化。”

“该加班还是要加班,该挨骂还是会被骂,被领导骂了也不敢辞职。”

彩票
刮走所有烦恼。(小红书截图)

比起期待一夜暴富,中国年轻人对于中奖还是相当理智和“佛系”的。

根据《2022年体彩客户研究报告》,超过72%的年轻消费者购买彩票不是为了中奖,更多是为了娱乐和放松心情。

这让红蚂蚁想起去年在中国蔚为流行的“寺庙游”,以及年轻人烧香拜佛的现象。

从“躺平”、“内卷”、“上香”到如今的“买彩票”,皆反映了中国年轻人面对社会竞争加剧的迷惘和无所适从。

红蚂蚁建议,不妨先去庙里上柱香,然后在庙里刮彩票,说不定能大大提高胜算,关键是别走错庙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