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对现实充满无力感 中美年轻人“有志一同”转向信仰求慰藉?

更新:
2023年04月24日 22:33
都对现实充满无力感 中美年轻人“有志一同”转向信仰求慰藉?
疫情后克难的时局,中美年轻人不约而同选择了寄托于宗教。(红蚂蚁制图)

香火鼎盛也意味着世间苦人多

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关系剑拔弩张,分歧日益恶化,文化上也有极大不同。但有件事,两国年轻人却是“不谋而合”的:

陷入困境和迷惘之际,都不约而同寄托于宗教力量。

先说中国,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年轻人选择了求佛。”

中国今年最流行的这句话语,充分反映当地年轻一代热衷于求神拜佛的现象。

“寺庙游”更是在年轻族群中蔚为流行。

据《澎湃新闻》报道,旅游网站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寺庙相关景区的门票销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多。其中今年2月以来,“90后”“00后”的年轻人,更是占到了预订门票人群的一半左右。

也有媒体称,与2019年相比,各大社交平台有关“寺庙”的搜寻量增加了368倍。

微信公众号“ONE文艺生活”的一篇观察指出,去年“十一”长假期间,北京戒台寺一眼望去全是年轻人。

翻查微博等中国社交平台,各地寺庙年轻信众大排长龙的视频照片也是信手拈来,俯拾皆是。

中国各地掀起了“寺庙游”热潮。(互联网)

另一边厢,根据《华尔街日报》引述美国非营利组织春潮研究所(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去年12月公布的数据,美国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当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相信“更高力量”,也就是神的存在,相较2021年的四分之一增加不少。

该文引述的几位宗教领袖也宣称,他们观察到前往宗教场所参与宗教仪式的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迹象。

中国:躺平、内卷的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年轻人的“宗教热”都是在冠病疫情暴发后,逐渐蔓延开来。

在中国,“上香”可谓是“内卷”和“躺平”的延续,皆由年轻人“再怎么努力也没用”的无力感所驱使。

据了解,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催生了年轻人继续攻读硕博学位,在学府里逃避社会现实的景象。

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数据显示,中国16岁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19.6%,是2022年8月以来的新高,也远高于全国平均的5.3%。

社会竞争加剧、经济增长放缓、加上社会流动僵化,种种因素叠加,使再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学历再高也终将一事无成的念头,深深烙印在年轻人心底,因此不得不转向神佛,期待从那里寻求一份慰藉,甚至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年轻人到了寺庙,还有“月老庙前爱理不理,财神殿里长跪不起”的现象。面包都没了,还求什么爱情,更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年轻人此时此景,所求所愿的是什么。

中国经济已在复苏路上,但年轻人的失业率依旧高居不下。(视觉中国)

美国:生离死别和生活工作的不确定性促使年轻人寄托“更高的力量”

美国年轻人也有相似的迷惘。

2020年的冠病疫情是许多年轻人一生中面对的第一场危机。

从失去家人朋友,再到工作及日常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这场疫情无疑给他们带来巨大冲击。

《华尔街日报》分析,这让不少年轻人变得老成,并走上了与前辈们一样的道路,在悲剧来临时寻求宗教的慰藉。

疫情期间,不少美国人经历了痛失亲人的伤痛。(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调查所用的词汇,多是“更高的力量”(higher power),因此没有锁定在任何宗教。

回答相信有“更高的力量”的美国年轻人,不尽然相信诸如《圣经》等宗教经典所描绘的神的形象,但他们认同有个仁慈的神祇存在。

根据过去其他调查,在自由主义的浸润下,抱持宗教信仰的美国人比例逐年下降,年轻人下滑的趋势尤其明显。

如今,年轻人倾向不信仰特定宗教,但却相信有一“更高的力量”,或许也是在不欲投入宗教,却又因生活苦闷困顿而不得不寄托其他力量的拉扯间作出的折衷选择。

总的来说,中美年轻人热衷“上香”或相信有“更高的力量”的存在,更像是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之举。

香火鼎盛、福音广传,侧面反映出的,或许是日子变苦了。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