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YKYK、FR、IKR、IMO……年轻人常用的这些网络外星语啥意思?

更新:
2023年08月09日 16:45
中年国人也悄悄爱上它们
年轻人爱以网络潮语发短信。(联合晚报)

中年人也悄悄爱上它们

蚁粉在刷脸书、TikTok或者Instagram社交媒体时,是不是常看到一些外星语:

IYKYK、LMAO、FR、IKR、IMO、FOMO……

如果你每次都因为不懂它们的意思,只能视而不见,那看这篇“网络外星语”入门秘笈就对了。

其实这些都是年轻人在用的网络潮语,有的更是已经流行超过10年了。

缩写是所有新词的特色,用字母缩写就等于为词语设了密码,只有特定的人看得懂。年轻人爱研发出自己的缩写新词,将自己跟上一代区分开来。看不懂的,可能就直接被这一代刷掉了。

IYKYK

iykyk就是英文:If you know, you know 的缩写,指的是懂的人就会懂的意思。

Iykyk可以用来表示“这是只有少数、特定的人才知道的资讯或内容等”。

概念有一点类似英文中的 inside joke(圈内人才能听懂的笑话)。所以没有参与其中的人可能会不懂对方在讲什么。

看看以下的情景:

有人贴文写道,虽然有一柜子的衣服,还是永远没衣服穿。#女人的烦恼 #iykyk

后面标签的iykyk,指的就是“是女人都会懂的”。

LOL

LOL(Laughing Out Loud,大声笑出来)这个网络用语相信大家都懂。

LOL看上去已经是哈哈大笑,很激烈了。

遇到真正搞笑的事,还可以说“LMAO”(Laughing My Ass Off,笑得我屁滚尿流)不过有点粗俗。

这里还有rotfl、ro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到摔到地上、笑到满地打滚,基本就是“笑到抽筋”的节奏,形容极度好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意思。

至于roflmao(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my ass off):是前两个的结合版,也是升级版,失控狂笑的状态。

中年国人也悄悄爱上它们
(互联网)

FR

FR是“for real”的缩写,代表“真实”。通常用它来强调个人观点、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对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做出反应。

它还有一个更强烈和严肃的版本,就是FRFR(for real, for real)。

以下是 FR 和 FRFR 的一些例句:

“哇,搞砸了,fr。”

“我保证我没有在考试中作弊,frfr。”

IKR

ikr是“I know, right?”的缩写,表示:“就是啊! 我也觉得! 可不是吗?”,来赞同对方说的话,和熟人聊天时常会用到。

ikr 会比 yes 和 I know 的语气更强烈,这也隐含着回话者对于某事心有戚戚焉,就是那种“哇,你简直说出我心中的想法和感觉了”!

打个比方:

A: 那部新电影真的很好看呢!

B: ikr(我也觉得),我想再看一次!

中年国人也悄悄爱上它们
(inkforall)

IMO

IMO这是“In My Opinion”的缩写,意思是在我看来,也类似网络俚语“恕我直言”、依我之拙见”的意思。

它用于表达你对某一问题的个人观点。

网友的创意杀很大,同样的缩写居然也可以延伸出无限的变种,你看不懂就逊掉了。

好比“IMHO”(in my humble opinion,依我浅见)、“IMCO” (In My Considered Opinion,依我深思熟虑后的见解)、“IMNHO” (In my NEVER humble opinion,恕我大言不惭)。

FOMO

“FOMO”是英语“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意即害怕错过有趣的事情

FOMO也可以用来形容现代因为社群网站盛行,我们害怕与社会脱节,担心自己没跟上别人的流行脚步。或是用来形容没参加某次派对或没购买某个流行商品,导致我们无法时时刻刻与他人保持共同话题的焦虑感。

FOMO也指一种名为“错失恐惧症”的症状。

由于担心错过一些什么,于是什么都不要/不想/不愿/不敢错失/错过,凡事都要参与其中插上一脚以免遭受损失,导致身心疲累。就有人把买股票、买加密货币热潮以及疫情后抢买楼的情况都归类为FOMO的表现。

中年国人也悄悄爱上它们
示意图:什么都不想错过。(PAULA BOUDES FOR PUREWOW)

于是FOMO也衍生出一个反义词“JOMO”,是 “joy of missing out” 的缩写,意思是“错失的乐趣”。

这个短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乐得自在的生活状态。这类人通常拒绝参加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也不愿忙于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点赞、关注他人的生活。

不过,青少年流行用语的特征是来得快,去得更快。大部分只是昙花一现,只有少数经得起时间考验,上面举出的例子都是至今还在常用仍未淘汰的网络外星语。

红蚂蚁发现,一些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新加坡人,其实也悄悄爱上了使用它们。

说的是你吗?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