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服务改善是否意味着 当年“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问题”已解决?

更新:
2021年03月18日 20:13
地铁系统性瘫痪,一度是个多年累积下来的顽疾
地铁系统性瘫痪,一度是个多年累积下来的顽疾,上一任地铁总裁甚至形容那是个“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问题”。(海峡时报)

市场并非万能的

交通部长王乙康3月17日在地铁综合测试中心动土仪式上致辞时说,地铁列车目前的记录,已经达到每行驶超过100万公里才发生一起事故的目标。这除了团队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维修方面的开支更大,目前“已达健全合理水平”。

20210318-OYK.jpg
交通部长王乙康(左)在地铁综合测试中心的动土仪式上,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可用来测试列车与相关系统的设施。(联合早报)

地铁系统性瘫痪,一度是个多年累积下来的顽疾,上一任地铁总裁甚至形容那是个“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问题”

文化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至今的发展表明,只要对症下药,假以时日,事情还是能够变好的。

当年地铁服务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地铁公司高层麻木不仁,对于乘客越来越大的不满毫不在乎,而且还辩称拥挤不堪的尖峰时段,乘客率其实还有增长空间。

同时,地铁公司不务正业,一方面削减维修成本,导致大量不受重视的工程师和技工拂袖而去;另一方面却忙着当包租婆,把地铁站改装成零售区。

其实,当年地铁高层的这种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决定的。

20210318-MRT track.jpg
(海峡时报)

因为当年的地铁是上市公司,每季度都要向股东负责。股东只在乎盈利上升,无论手段。所以地铁股票年年分红,但服务瘫痪的后果最终却由全民承担,包括执政党的选票。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市场并非万能的,特别是很多属于公共服务的领域,包括医疗、教育、住房,都不能全然外包给市场,尽管它很有效率。

根据市场的逻辑,当年削减维修成本,当包租婆的地铁高层,是很好的管理团队,因为他们把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了。但是,有利必有弊,所谓的外溢成本,是由全民买单的。

虽然地铁的服务自从在股市除牌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却还是发生了去年10月中三条地铁线列车服务相继中断的事故,而且出事的地铁线还不是最老旧的南北线和东西线。

20210318-breakdown.jpg
2020年10月中,三条地铁线列车服务相继中断,大批滞留的乘客在女皇镇地铁站外,搭乘免费的临时接驳巴士。(海峡时报)

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还是回到“企业文化”,虽然新的管理层大刀阔斧改革,一些已经流失的专业知识和精神,要重建也不是那么容易。

事故调查结果说是大士西延长线电缆及断路器线圈双双发生故障,这可能是承包商的用料或做工有问题,但地铁公司也难辞监督不周的责任。

也就是说,地铁公司的工程师和技师,可能还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去确保承包商履行责任。这种能力须要长期培养,上市前所培养的那一批后来流失的专业人才,恐怕还须要一段时间才能养成。

无论如何,经一事长一智,很多看似流行的理论,比如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事后看完全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20210318-MRT crowd.jpg
地铁站尖峰期的人潮。(海峡时报)

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教训,在医疗、住房的部分去市场化做法,对于民生的改善和民心的回归都发挥了作用。

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总要有人承担。最近医疗支付按家庭人均收入计算,消费税要提高,都是必然的发展。

另一个必然的发展,恐怕是公共交通车资的上调。

王乙康说列车每行驶一公里的维修花费,在过去10年增加了一倍,而且暗示说很难再提高了。

以目前的车资结构,或许也很难继续这么花钱;乘客要享有优质的地铁服务,必须得多掏点钱。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