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生活工具 不是博物馆珍藏

更新:
2019年05月30日 14:44
在新加坡能驾驭中文的人凤毛麟角
在新加坡能驾驭华文华语的人可说是凤毛麟角、鹤立鸡群。(联合早报)

别把华文教学放在神坛上供奉。

从明年起,原本只让部分初级学院及高中学生修读的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将首次开放给九所中学的学生修读。为期两年的课程,将开放给中三学生报读。

SAPschools.jpg
(联合晚报)

语文特选课程开放给九所中学,也都是旨在维护本地华文程度的特选中学,它们是圣公会中学、中正中学(总校)、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海星中学、南侨中学、南华中学、南洋女子中学校以及淡马锡初级学院中学部。

要报读这个课程的学生,必须要修读O水准华文文学科。语特课程会提供很多活动,例如座谈会、全国性语特营,还有海外浸濡计划等。

20190530-LEP Chinese.jpg
语特课程的教学方式极富创意,与一般课程不同。(联合早报)

不难看出,这个要维护本地华文程度的计划,包括名字在内,无处不“特别”

从新闻推断,把语特从高中推展到初中,其中一个考虑是为了确保“生源”,因为如果有兴趣、能力和资格(必须有O水准华文文学科)报读语特的初中生人数太少,显然将让计划因后继无人而面临结束的厄运。

20190530-students.jpg
为提高华文华语的“驻校作家计划”今年已进入第13年,受惠学生作品精选后汇集成《青春同行》文选,在场学子读得饶有兴味。(联合早报)

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在大学的中文系了。据说国大中文系这些年来主修的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因为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因成绩不够好而无法考入文学院;成绩符合条件也有兴趣的,却又能力和基础都不够强。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素质可想而知,而这些毕业生大多不是当华文老师就是当华文媒体记者,对社会华文程度的影响是深远的。

20190530-NUS Chinese Lecture.jpg
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61年历史的“老字号”中文系,近年来招生人数明显减少。中文系是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学系之一。图为国大生在讲堂内上课。(互联网)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是活生生的生活工具,必须在日常生活里大量使用,也必须在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普遍教育,而不是把它当作博物馆的珍藏那样“特别”重视,就像现在用语特计划来试图维持华文水准那样。

语特计划反讽的地方在于,计划似乎把华文教学放在神坛上供奉,然而社会华文水准却早就一落千丈了。

20190530-JJC LEP.jpg
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简称语特)从1990年开办至今,大批毕业生后来都陆续投入文教和媒体工作,不少校友也在商界和政府部门取得亮眼成绩。裕初语特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参与多种文化活动,包括认识与了解中草药。(裕廊初级学院)

应该做的,是让华文不再特别,不再满是精英主义的味道,而是踏踏实实地让所有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够报读,这不光是华文一科,而是华文文学,甚至用华文为媒介语的通识科。孤掌难鸣,缺乏其他科目的词汇,华文程度只会越来越下降,华文的使用也只会越来越不堪。

必须在步入临界点之前,及早改弦易辙,普及华文的教学,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做提升的工作,否则继续这种博物馆珍藏的心态,华文迟早将沦为存粹的外语。到时物以稀为贵,就真的是毫无生命力的珍品了。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