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计划旨在海选天才儿童 砸钱后天培训并通关者算不算“天才”?

更新:
2023年08月07日 17:56
高才生计划
舆论聚焦教育部推出的“高才教育计划”,是否因家长过分投入而使原本的计划宗旨变得模糊。(海峡时报)

“高财”就能培养出“高才”?

“怕输”常被说是新加坡人的天性。不少家中小孩还在念小学或中学的父母,往往是最能充分展现这种特征的群体之一。

明明小六会考很多年后才会到来,就让年仅四岁的孩子早早上补习班

明明教育部已经取消了年中考试,却还是把儿女送到补习中心经历模拟考

种种怕输的行径无疑令人好奇,这是否会导致孩童无法好好享受童年时光,或是没能好好善用无需应付年中考本应腾出的额外时间?

最近,有舆论聚焦新加坡教育部推出的“高才教育计划”(简称GEP),探讨是否因部分家长的过分投入,导致它的宗旨日渐变模糊。

后天培训并通关的算不算高才生?

教育部是在1984年推出GEP。红蚂蚁在教育部官网上,找到了这项计划的六大目标:

  • 发展智力深度及更高层次的思维;
  • 培养具有成效的创意;
  • 发展自主终生学习的态度;
  • 增强对个人卓越和成就感的渴望;
  • 培养强烈的社会良知,以及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承诺;
  • 发展道德价值观,以及负责任的领导品质
高才生计划
南洋小学是提供GEP课程的九所小学之一。(海峡时报)

每年,就读三年级的学生有机会参与两个阶段的GEP考试,若顺利通过就会在四年级被转到提供GEP课程的九所小学之一。

据了解,提供GEP课程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少,他们的教师也都经过特别的专业训练。

每批小三生平均会有400至500人被选上,换言之他们是同届学生的顶尖1%。

教育部长陈振声去年在国会答复议员询问时也透露,入选GEP的学生来自本地六成的小学。

乍看之下,GEP为挑选资优生所设的门槛相当高,每年也只有1%的学生能成功过关斩将。不过随着GEP即将迈入第40个年头,“高才生”是否凭真实力或其他辅助方式突围,日渐引发关注。

GEP简介网站上的一段文字,就特别向家长声明:

  • 不鼓励您让孩子为考试做准备,因为这有可能夸大分数,不一定能反映孩子的真实潜力;

  • 尚未准备好应对GEP严格要求的学生,在应付深广课程时可能会面对困难,或承担让他们自尊受打击、失去信心的压力。

高才生计划
(教育部网站截图)

然而,本地一些家长似乎无视教育部的温馨提醒。

举凡有考试,家长就开启“备战”模式

红蚂蚁上网查了一下,就轻易搜到几家专门帮助学生准备GEP考试的补习中心,其中一些还在网上列出过去几届学生的“战绩”,证明他们补课后通过GEP考试的几率显著提高。

GEP考试的题目据悉也在市面上流传,不仅补习中心掌握了这些考题让学生练习,网上也出现GEP模拟试卷。

虽然没有数据供参考,但能肯定的是,这些补习中心的专属课程和模拟考题需求不低,对许多家长有很大的吸引力。

高才生计划
网上有不少GEP考试的模拟考题。(Future Academy网站截图)

本地企业独立顾问兼导师罗燊玲日前在《海峡时报》的一篇评论中就写道,这似乎意味着那些有更多财力给孩子补习和额外指导的家庭,更有可能增加孩子通过GEP考试的机会。

她也引述2005年至2006年间,一项针对年龄介于20多岁至30多岁、曾入选GEP计划的前初院学生的调查。

调查发现,虽然GEP学生在国家考试和批判性思维测试的表现比同辈突出,但在公民意识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他们与其他学生没有太多不同。

罗燊玲说:

“GEP如今反而衍生出一种类似于军备竞赛的意外后果,折射出富人所接受的训练可以超越所有人。”

她的立场是,GEP历经40年的变化,是时候重新审视它的意义。

“现在要测试一名年仅九岁的学生,为他贴上‘天才’的标签,显得多此一举。如果孩子们尽了最大努力却未能入选,也不应该让他们感觉自己很愚蠢。”

“智力天赋”的定义是否今非昔比?

高才生计划
调查显示,GEP学生在国家考试和批判性思维测试的表现虽比同辈突出,但在公民意识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没有不同。(海峡时报)

另一名家长也投函《海峡时报》分享个人经历。她透露,她的女儿入选GEP,儿子没被选上,但对她而言两个孩子都很聪明,关键是他们都没有为了GEP考试做准备。

她指出,家长应了解,GEP的宗旨和教材是专为有智力天赋的学生定制。

“如果孩子为了入选下足功夫,他倒头来可能会挣扎。甚至感到沮丧。”

在她看来,入选GEP不代表获得了一个荣誉徽章,也不应是让家长沾沾自喜的事,她曾听闻一些家长会因孩子没被选上而斥责他们。

“我家出了个高才生”,这句话听起来着实让人感到光荣。但如果家长以做足充分准备应考的心态应对GEP的筛选过程,不仅会灌输错误的观念,也会让孩子过早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折磨。

高才生计划
相较40年前,“智力天赋”的定义是否今非昔比?(海峡时报)

若进一步探究,相较40年前,“智力天赋”的定义是否今非昔比?又或者说,高才生真的能借由两项测试来“万里挑一”吗?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近年来持续采用删减法,包括废除分流制度、取消年中考试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资优生该如何挑选、或是否该不该筛选,都是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