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吊诡一幕:工厂缺工人,年轻人却大量失业

更新:
2023年05月11日 22:35
中国经济的吊诡一幕:工厂缺工人,年轻人却大量失业
中国制造业大量缺工,但高失业率的年轻族群却对这类工作嗤之以鼻。(法新社)

技能与职缺错配

中国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宝座被印度抢走后,有关中国社会老龄化,劳动人口下滑导致其“世界工厂”地位岌岌可危的说法屡见不鲜。

吊诡的是,中国却也同时出现了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的情形。

官方统计显示,今年3月份,中国16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19.6%。也就是说,有近两成中国年轻人处于无业状态。

但过去作为中国经济火车头的制造业却又大量缺工。中国一项调查显示,当地83%的制造企业有不同程度的蓝领工荒问题。

换句话说,中国一方面出现年轻人失业率高企问题,另一边厢,工厂则难以招到员工。

失业率高和工厂缺员工,这两项本应互斥的独立事件,如今竟同时上演。

大学生人数过多

造就这种诡谲现象的首要原因,是人才结构的错配。

中国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爆增,但却没有足够岗位让高学历年轻人一展长才,后者也不愿从事蓝领工作,“毕业即失业”成了年轻学子自我调侃的热门词汇。

据估计,中国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9万人,较去年增加82万人。10年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仅有699万人,10年后剧增近七成。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以空前速率发展,这样的增长比例,并无太大问题。

但随着经济成长放缓,当地科技、教育、娱乐和房地产行业纷纷裁员或冻结招聘,作为相关行业主力的高学历年轻人首当其冲。

雪上加霜的是,这些高学历年轻人的文化价值观和他们的父母辈不同。

在他们的成长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激发了他们的抱负,让他们不愿屈就在工厂工作,有者甚至宁可选择“躺平”、“内卷”。

现实的无力感,让不少中国年轻人“求神拜佛”,寻找慰藉。(路透社)

年轻的农民工也对制造业工作兴致缺缺

撇除学历因素,崇尚自由不愿被管束的心态,亦让年轻人普遍对工厂岗位敬而远之,就连年轻农民工也不愿再从事单调乏味的工厂工作。

一些媒体指出,外送、快递这类在数码经济下应运而生的“新蓝领”因工作时间及工作方式灵活等优点,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

相较之下,制造业多数纪律严明,工作内容一板一眼,上班还得早晚进工厂打卡。部分传统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吵杂又充满污染,一胎化政策背景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们更是无法忍受。

传统工厂较为恶劣的环境,让年轻一代吃不消。(中新社)

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人数或引入外劳?

中国政府已对大学毕业生过多,年轻人不做工厂工的现象有所警觉。

2017年,中国教育部制定了在2020年全国高中和职业学校入学率“基本持平”的目标,让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学校培训,作为未来的蓝领工作者,而非继续升学接受高等教育。

另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效法其他先进国,针对特定行业的缺工现象引入客工。

新加坡便是透过引进客工,填补本地人因整体学历水平提高而不愿从事的工作。

但引入外籍员工,尤其是低阶劳工,在整体移民政策极度保守的中国恐怕是缓不济急。

据《经济学人》分析,中国社会的14亿人口当中,只有约100万人是海外出生的居民,仅占人口的0.1%。

相较之下,美国有15%,德国19%,全球闻名的“移民天堂”澳大利亚更是有多达30%。

就连移民政策也相对保守的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2%)和韩国(3%),甚至是朝鲜的移民比例都比中国高。

除了制度上的移民门槛过高,官方和民间相对排外的态度,例如中国当局动辄以“外国势力”评断某些不利政府形象的事件,或中国民众普遍反对开放外国富豪和技术熟练外籍人士移入的社会氛围,都让引入低阶劳工,填补制造业人员缺口难上加难。

工厂的工作内容重复性高,让崇尚自由和不爱约束的中国年轻人避而远之。(法新社)

制造业需要“新陈代谢”

尽管中国的产业结构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力密集型,转型成电子商务、金融以及科技等行业并重的后工业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制造业仍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9.4%,其成长也占中国GDP的27.4%。

换句话说,制造业仍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法新社)

2022年,有460万中国人申请攻读研究所,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每个公务员职位平均有6000份报名申请。

与此同时,工厂却大量缺工人,可见年轻人对制造业工作排斥的意志究竟有多坚定。

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4亿蓝领工作者中,有近半已年逾40岁。

中国教育部甚至预测,到了2025年,制造业将缺工近3000万人。

长此以往,若中国当局无法拿出有效解方,为制造业注入新血,过去曾让中国引以为傲的制造行业,恐怕将在人员不足的困境下,不得不走向夕阳,这对中国经济可能引发的连锁效应不容小觑。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