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回收箱领取率高不代表它受欢迎,或许只是一种“怕输”表现?

更新:
2023年05月11日 22:27
回收
家用式回收箱Bloobox派发首日,设在巴士转换站的自动派发机都领取一空。(联合早报)

不拿白不拿

今年3月,红蚂蚁回家途中经过巴士转换站,看到这台自动派发机在补货。

原以为是在分发口罩,走近一看,才发现“内容”是国家环境局新推出的家用式回收箱Bloobox

原来当天是派发首日,全岛多处的自动派发机都领取一空。

红蚂蚁不落人后,等工作人员一补完货,就立刻扫描身份证,领了一个回收箱。

过了一个月(4月22日),政府却宣布Bloobox无人问津,每五户家庭中仅有一户领取,相当于在本地的139万户家庭中,只有约30万户家庭领取了。

红蚂蚁看了看被晾在厨房一旁的回收箱,开始有点后悔。

有趣的是,又过了两个星期,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前天(5月9日)在国会答复议员询问时却透露,截至今年4月30日,本地家庭已领取约53万个Bloobox,占总数的93%。

马炎庆说:

“公众对Bloobox的热烈反应,反映了社区对家庭与办公室回收的兴趣和意愿。”

这也太神奇了吧,短短一个星期内,领取率突然从20%飙升至93%?

非也,如果说4月22日有30万户家庭领取(每户只限领取一个),当时的领取率约为52%。短短一星期,这个蓝色小箱箱的领取率只是翻倍。

马炎庆说,当局策划要派发多少个Bloobox时,并没有按本地家庭总数来计算。

回收
国家环境局推出家用式回收箱,是希望民众先在家里把可回收物品分类存放,再投入组屋底层的大型蓝色回收桶。(国家环境局)

当初环境局推出这个可折叠的蓝色方形塑料箱,是希望民众先在家里把可回收物品分类存放,再投入组屋底层的大型蓝色回收桶,以减少回收物品的污染情况。

目前,这些大型蓝色回收桶收到的物品,有四成受到厨余和纸巾等垃圾污染,无法再循环,白费了其他居民的努力。

回收
一些民众把不可回收的垃圾,丢入组屋底层的大型蓝色回收桶,俨然成了垃圾站。(海峡时报)

蚁粉有没有注意到,大型回收桶和家用回收箱都贴着同样的标签,教导民众分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物品。

却有一些“缺德鬼”,不知道是领悟力不强,还是完全视若无睹,把泡沫塑料盒和破旧的行李箱硬塞进回收桶,俨然成了垃圾站。

新加坡的全国再循环计划从2001年推行至今,回收桶的设计从早期的浅蓝长方型,到近期的深蓝四方型,都图文并茂,还打上X和√,简便易懂。

无奈22年来,还是无法降低回收桶的污染率。

在红蚂蚁看来,这可能与回收桶不分类的设计有关。如果民众在家里利用回收箱分类物品后,却发现放进回收桶时全混在一起,只会引起困惑,也会影响民众的配合度。

或许单一物品的回收桶,加上更清楚的说明和区隔,可以取得更大的环保成效?

拿了却不用 还不如别拿?

对于马炎庆所说的“反应热烈”,有网友在脸书上坦言,会领取Bloobox完全是出于新加坡人的怕输精神,因为是免费的,而且是政府派发的,“不拿白不拿”。

“我到现在都还没碰它……也还没决定要怎么用。”

回收

 

也有网友认为,把物品放进回收箱前还要先清洗,根本是浪费资源。如果洗不干净,还会引来昆虫,又要清洗多一遍,着实累人。

回收

 

有的觉得回收箱设计有问题,容量太小,边缘锋利,折好了还会自行塌下。

回收

 

看了这个示范视频,你就会明白了:

红蚂蚁使用回收箱后也发现,其实家里的塑料袋已足够装垃圾和可回收物品,装好后直接丢掉不但方便也轻便,实在不需要另一个占位的回收箱。

回收率低 是“不战之罪”?

环境局上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去年的住家垃圾回收率仅12%,创下10多年来的新低。

住家垃圾主要来自家庭住户、学校、巴刹和小贩中心等场所。从2012年到2018年,住家垃圾回收率一直保持在19%至22%。

环境局解释:

“住家垃圾回收率下降至12%,主要是因为跟冠病疫情前相比,把可回收物品运往海外处理的运费较高,因此运往海外回收的纸类、纺织类和皮革废料也减少了。”

换句话说,回收率低,不一定是民众缺乏环保意识,而是“非战之罪”?

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把整体回收率提高至70%,以延长实马高垃圾埋置场的使用寿命。

不过,去年的整体回收率只有57%。

回收
在2030年之前把整体回收率提高至70%,是为了延长实马高垃圾埋置场的使用寿命。(国家环境局)

要在接下来七年内,把整体回收率提高多13个百分点,并非易事。

分发家用回收箱不一定会直接推高垃圾回收率,但对于加强新加坡民众的环保意识,相信还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93%的领取率当然是可喜的现象,但绝不是最关键的数字。

或许决策者应关注的是,民众能否真正体会到家用回收箱所设定的目标和意义,而不是当作免费的收纳箱滥用。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