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要实现“零浪费”,传统与新一代Karang Guni缺一不可

更新:
2021年06月29日 17:24
Karang Guni
新加坡回收旧货废品的“加龙古尼”(Karang Guni)。(BBC)

相辅相成

谈到在巷弄间回收旧货废品的“加龙古尼”(Karang Guni,马来语,原指麻袋,后延伸为收旧货废品的人),国人普遍的印象应该是:

推着四轮手推车在组屋区跑透透,按着喇叭吆喝各种方言口号,向居民回收“旧报纸、旧衣服、旧家电”,再卖给废品处理工厂的乐龄人士。

如今这种印象得改一改了。

时过境迁,新加坡传统“加龙古尼”的风采已不复存在。低效、低回报的工作让传统“加龙古尼”行业人数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新兴回收产业链,以及与科技平台配合且改头换面的新一代“加龙古尼”。

20210621 - Sembcorp (ZB).jpg
胜科环卫(SembWaste)是首家设立企业培训委员会的废物回收公司,它借助科技与培训提升约700名员工的技能与安全。(联合早报)

传统“加龙古尼”的困境

先来看看本地传统“加龙古尼”鲜为人知的工作面貌。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78岁的黄女士每天凌晨4点就得抹黑起床,推着陪伴她无数工作日的小推车,开始在邻里间回收废弃的旧品。

“我每天凌晨4点起床,然后4点半准备出门......一般要在外头待上四到五个钟头才会回家。”

伴随着嘎嘎作响的车轮声,黄女士自如地穿梭在中峇鲁一带,把一件又一件废品堆满小推车。这已经成为她退休生活的日常作息。

20210621 - Madam Ng (BBC).jpg
78岁的黄女士偶然踏入“加龙古尼”行业,一做就是30多年。(BBC)

黄女士告诉BBC记者,她踏入“加龙古尼”行业全凭一次偶然的决定。

30多年前,她是一名有稳定收入的全职护士,足以应付日常开销,生活还算惬意。

当时,家中一名女儿要出国留学,需要一笔可观的学费和生活费,她于是选择在下班后继续兼职当“加龙古尼”,帮女儿凑学费。

“当年我才40多岁,也还是一名护士。放工后,我会到处看看,收集旧报纸、旧杂志和旧书本。退休后我就做回老本行,每天都在做这些事。”

20210621 - Karang guni (BBC).jpg
在路边捡起废弃旧物的“加龙古尼”业者。(BBC)

据悉,本地传统“加龙古尼”业者一般都会从住户手中回购旧报纸、饮料铝罐、二手衣服、废弃家电等旧物,然后转手变卖给中间商或大型回收公司,靠体力活赚取差价。

然而,这样的买卖近年来已逐渐式微。

暂且不论工作时间长、效率低、收入微薄等可见因素,新时代居民自主环保意识提高、不愿敞开大门打交道等原因,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传统“加龙古尼”的存亡。

不少传统“加龙古尼”业者感叹收入大不如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退出。

打造“零浪费”仍须依靠“加龙古尼”

国家环境局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2020年的回收产业链在冠病疫情的影响下受到冲击,回收废品容量大幅减低,导致家庭和企业的整体回收率下降至52%,同比下降了百分之七。

不过,环境局认为这只是短暂的现象,疫情逐步趋缓后便会回升。当局目前也积极在我国筹备“零浪费”计划,迈向更干净环保的未来。

20210621 - Rubbish (ST).jpg
组屋楼下用于环保回收的垃圾槽。(海峡时报)

环境局可持续发展部门主管Christopher表示,新加坡若想要实现“零浪费”的目标,能深入全岛各角落的“加龙古尼”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能轻易忽视。

单靠私人产业在组屋楼下定期回收废品和垃圾,绝对无法实现上述目标。

“他们(加龙古尼)能与目前收集废品方式形成互补。从民众家门口回收旧物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他们有自己的网络和方法。他们也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回收,什么东西不能回收。”

运用科技协助传统行业转型

为了早日达成“零浪费”城市的目标,拓展回收废品的范围和力度,不少企业选择与“加龙古尼”共存,利用科技搭建起沟通平台,协助“加龙古尼”适应新时代。

其中一家企业就是胜科环卫(SembWaste)。

它近年打造了一款名为“ezi”的手机App,主打“回收容易”(Recycling Made Easy)的口号,连接全岛“加龙古尼”与民众,快速匹配业者与顾客。

有了ezi平台,“加龙古尼”无须漫无目的地沿街吆喝,靠运气收集旧物;欲环保回收物品的民众也能通知业者来到家门口,尽快收走废品。

胜科环卫商业主管吴秀玲(译音)说:

“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加龙古尼’网络,互为伙伴关系......至今有超过100多家‘加龙古尼’加入ezi网络。”

20210621 - Sembwaste 2 (BBC).jpg
科技让回收旧物更容易便捷。(胜科环卫)

接手父亲“加龙古尼”生意的洪先生(32岁)是参与ezi手机App的业主之一。

从电信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也不愿从事主流职业,而是继承家里的衣钵,接手衣物回收事业。

即使冠病疫情对回收产业链带来了不小打击,洪先生仍深信他所经营的行业具有巨大潜力。

“我个人认为,这种(回收)交易将长期存在。由于教育普及化,每个人都养成了环保回收的习惯,因此我相信未来几年,回收业者的数量将逐步上升。”

20210621 - Boat Quay (BBC).jpg
新加坡驳船码头餐馆、酒吧和咖啡馆的后巷。(BBC)

如今有了科技助力,一些初入行业的新血将得到更多扶持和协助,也能花更少心力针对性地投入环保回收生意。这也是让洪先生愿意踏足常人所认为的“夕阳产业”的主要原因。

“对于有意参与回收运动的居民来说,这非常方便。对于像我们一样的经营者,它也可帮助我们有效地操作流程和处理交易事项。”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