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客工长时间曝晒在太阳底下,预防他们中暑的工作做得够吗?

更新:
2023年05月08日 17:30
客工曝晒
气象署预计,5月首两周本地气温或高达34摄氏度,如何确保客工在太阳地下工作时仍能适时避暑相当关键。(海峡时报)

高温危机议题不容忽视的一环

如果新加坡有四季,相信它们应该是:

热、很热、非常热、热得要命。

今年4至5月的气温可能已经属于“热得要命”的层级了。5月才刚过去几天,新加坡气象署就在3日发文告指出,4月份酷热的天气预料将持续。

当局说,5月一般是新加坡一年中最热的月份,而首两个星期每日下午的平均气温或高达34摄氏度,在云量较少的日子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至35摄氏度。

尽管如此,大部分新加坡人应该也已对这样的温度习以为常,毕竟实在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可以随时躲进冷气室内避暑,不必在户外逗留太久。

然而,在户外工作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得长时间和烈日“相伴”,就算忙得汗流浃背还是得继续守着岗位。

在新加坡,外籍客工就是这么一群人。

《海峡时报》上个月刊登了一篇题为《客工避暑工作须有更多关注》的读者来函,文章劈头就问:

针对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的本地客工,当局的保护和预防工作是否充足?

投函的读者之所以抛出这道问题,是因日前看到《海峡》的这张照片:

客工曝晒
(海峡时报)

她说,虽然图中的客工可能是利用纸板套头的方式暂时降温,但这种做法并不实际。

她指出,有研究发现,引发热衰竭和中暑等热力相关的病况临界点(threshold)一般是27-30摄氏度的环境,倘若个人无法适应或身体原本就有疾病,临界点或将进一步降低。

她因此建议,通过以下方式避免客工中暑:

  • 多管齐下减少热度积累,可增加通风、冷却设备或喷雾风扇,采用备有遮阳功能的机械设备执行任务,或在工地附近设立帐篷和长椅供客工休息片刻;
  • 改善工作模式,例如强制要求客工在较凉爽的环境中休息、把工作时间定在下午较迟时段、轮换工作职能,以及定时补充水分等;
  • 清楚了解每名工人的身体极限,开工前评估他们的体能是否能胜任工作,并事先让他们适应环境;
  • 训练客工认出热应激(heat stress)的症状,适时采纳紧急应对方案,避免可能危害生命的高温相关疾病发生。

三年内10起与高温相关死伤案例

上述读者来函的几项建议,其实也纳入由人力部和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理事会(WSH Council)拟定的《管理工作场所中暑指导方针》当中。

客工曝晒
由人力部和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理事会拟定的《管理工作场所中暑指导方针》。(互联网)

该方针指示雇主,应定期进行与热应激相关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工作上发生热应激事故的预防措施,包括让来自气候较冷地区的初来乍到的客工适应本地温度、让客工定时在阴凉处休息、供应凉水、以及教育客工与热力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严重性。

2019年,时任人力部部长杨莉明在答复议员的提问时,也曾给出下列数据和资料:

  • 2015年至2018年期间,10名客工因热应激或热力相关的疾病受伤,其中一起为致命案件。
  • 这些案例占同期的工伤和职业疾病案例的少过0.03%。

当局也在线上线下进行宣导工作,旨在把这类案例减到最低。

除了当局推行的指导原则,一组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从去年4月起,也开展了一项新的研究,调查在工地和客工宿舍的40位客工如何受高温影响。

研究团队会在他们工作期间,全天候24小时追踪他们的体温、对炎热气候的需求,从而提出减少及预防客工热应激的解决方案。

此外,团队会分析他们的尿液样本,也会请他们服用温度计丸,来检测他们体内器官的温度。

(编按:“温度计丸”与维他命胶囊形似,通过食道进入人体,感应人体器官的温度。随后,它能将温度资料传达给一台手握感应器,并在几天后后排出体外。)

专家:探讨高温危机议题需更关注客工福利

客工曝晒
受访客工坦言,对高温感到惧怕,但为了工作养家也没得选择。(海峡时报)

冠病疫情暴发后,本地一些工程受影响,甚至被迫暂停。

如今疫情趋稳了,客工恢复过往的工作进度之际,确保身体状况保持在最佳状态,显得更加重要。

去年8月,美国CNN在一篇专题报道中,就访问了一名新加坡客工。

他忆述自己某次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的经历时说,当天中午的气温达34摄氏度,他在工地扛着一包包沙袋时突然感觉晕晕的,但他没多加理会继续撑着。

不料,他不久后出现头痛症状,几分钟内跪倒在地、开始呕吐,“我感觉虚弱、晕眩,最后双脚也无力了”。

他坦言:

“我会对高温感到惧怕……但为了工作养家也没得选择。”

客工曝晒
英国客工权益专家提出新马客工的焦虑,指他们在炎热气候下仍得继续在户外工作,也不被准许进入购物商场或大厦等设有空调的公共场所。(联合早报)

英国籍研究员及客工权益专家安迪·霍尔(Andy Hall)接受CNN访问时,则引述一些新马客工的顾虑。

这些客工称,他们在炎热气候下仍得继续在户外工作,也不被准许进入购物商场或大厦等设有空调的公共场所,如果要“避暑”就会到公园休息,或在大树下和高架桥底下乘凉。

安迪·霍尔说:

“有鉴于系统性的限制及区别对待,他们无法(从冷气解决方案中)受惠,着实令人失望。在持续发展的高温危机议题上,客工的福利需有更广泛的讨论。”

领导国大研究的杨潞龄医学院李家炜副教授也告诉CNN,无法轻易获得空调等冷却系统,对许多客工而言是“攸关生死的事”(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如果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获得改善,他们最终可能会以性命赔上代价。”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