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长一再提及的基因疗法和精准医疗,与你我有何关系?

更新:
2023年04月11日 21:58
精准医疗
卫生部昨天发布政府施政方针附录。(联合早报)

千丝万缕

新加坡总统哈莉玛昨晚(4月10日)为第14期国会第二期主持开幕仪式,并代表政府发表施政方针后,各个政府部门今天起陆续发布各自的政府施政方针附录。

简单来说,这些附录阐明的就是各个政府部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今天(11日),卫生部在发布的附录中,有几句话相当吸引眼球。

卫生部长王乙康指出,新加坡的医疗体系正处于转型历程的关键阶段,现在正是我国医药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

他还特地点出“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和“基因疗法”(genetic therapies),意思浅浅。

“举例而言,有了精准医疗,在预测个人的健康风险,从而判断最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时,可将个人基因变异、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纳入考量。”

“与此同时,基因疗法等实验性治疗预料也将会激增。”

蚁粉看到上述两个医学名词,或许会觉得很陌生,甚至以为是专属于科幻电影的情节,其实它们已经慢慢渗透进新加坡的医疗体系。

精准医疗:量身定制医疗方案

精准医疗
新加坡征集10万名国人进行基因排序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联合早报)

去年12月,王乙康曾针对精准医疗做出一番解释。当时他致辞的场合,是在“SG100K研究计划”(简称SG100K)的推介仪式上。

SG100K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大工程,追踪10万名新加坡人的健康情况。

有了这项计划的数据和资料,就能对国人的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健康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治疗病患时也能会有更精准的判断,可以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该计划正在招募超过10万名来自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的新加坡人,收集他们的多项健康资料,如测量腰臀、血压指数、胆固醇、血糖、通过回答问卷评估个人的健康及生活作息等,同时取得参与者的生物标本(biological specimens)。

年龄介于30岁至84岁的新加坡人,包括已患有病症的国人都可参与研究。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当局已招募了约7万名参与者,未来两年将继续招募其余参与者。

王乙康说,有了这些资料,研究员可找出在多元种族的新加坡社会,与糖尿病、癌症等关键病症有关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及基因因素,并强化精准医疗的发展。

精准医疗
卫生部长王乙康也是“SG100K研究计划”的其中一名参与者。(海峡时报)

换言之,精准医疗未来将可用来识别某些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让他们得以及早预防和治疗。

全球多个政府已经推行了类似的研究,包括美国、英国、丹麦、芬兰和日本等。

相比之下,那些国家召集了更多参与者,但SG100K采取的是集结三大种族的居民的基因数据,为过往其他国家的研究填补相关资料欠缺的部分。

对此,新加坡精准健康研究所执行董事陈文炜教授日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曾说,亚洲人虽然占全球人口六成,但是目前的基因组研究中缺乏亚洲人,尤其是东南亚人的数据。

因此,以东南亚人为中心的研究,可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好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

基因疗法:去芜存菁延续生命

基因疗法中的基因测试在全球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

去年美国好莱坞著名演员克里斯·海姆斯沃斯(Chris Hemsworth)进行了基因测试后,就发觉自己有更高的风险会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病,他因此对外宣称将改变生活作息,包括抽出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

其实新加坡已经在基因测试和基因编辑上取得阶段性突破。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领导的一组研究员,过去几年逐步发现,要减少肝脏、肺部、肾脏和心脏等器官组织纤维化,必须抑制人体内名为“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 11,简称IL11)的蛋白质。相关的抑制药物即将进入临床阶段。

这个会阻止人体器官自我修复,导致器官最终衰竭的“白细胞介素11”一旦能通过药物加以抑制,就意味着那些患病的心脏、肺部、肾脏和肝脏都将有机会自我修复,甚至康复。

在新加坡,2021年每三起死亡中,就有一起死因是心脏疾病或中风。每年,约有1000名新加坡人因心脏病暴发而过世。那些患有先天性心脏基因缺陷的人,这方面的风险就更高了。

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基因编辑技术,未来将能修复这些有缺陷的基因,降低因心脏病暴发而暴毙的风险。随着新加坡人口老化,加上国人预期寿命的延长,这些原本只存于科幻电影中的高科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王乙康表示,当精准医疗和基因测试在预防治疗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时,相关的国家政策、医疗体系和程序都将就位,以便善加利用这项医学突破。

落实医疗新技术成本高

当然,要将精准医疗和基因疗法普及化,前方的路还很长。

目前这些疗法仍处于试验阶段,要大规模推广这类新疗法,必须先进行大量临床研究,还得仔细评估成本和医疗效果。

精准医疗
王乙康指出,即便新型医药科技被认可,成本预料会很高,也可能只会在特定情况推行。(海峡时报)

毕竟,即便上述新型医药科技通过临床阶段,成本预料将会很高,也可能只会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采用。

王乙康说:

“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医疗融资政策,尤其是医疗保险和终身健保日后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可能也需要推出新的法律,来保障精准医疗等新兴医药科技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