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他人面对危难 你会先拿出手机拍摄还是挺身而出?

更新:
2022年03月18日 23:55
遇到他人面对危难 你会先拿出手机拍摄还是挺身而出?
本地周一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武士刀砍人事件。(读者提供)

拍摄者不救的道德难题

智慧型手机的普及,让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成为公民记者的潜力。一个按键,就能记录眼前发生的事,并透过无远弗届的网络世界传播开来。

有赖于公众的热心拍摄,许多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人们往往能更快从网络平台上获得资讯。

但视频广传的同时,也衍生了“拍摄者不救”的争议课题。

简单来说就是:拍摄者既有余力拍摄,为何不直接挺身而出,上前协助?

拿本周轰动全城的“万国武士刀伤人案”来说,如果蚁粉是目击者,你会选择直接介入、还是保持安全距离拍摄、或是置身事外?

选择拍摄事件经过,并不意味着你就只是一名冷漠的旁观者。

有心理学家认为,尝试拍摄事件经过的的人,与挺身而出的人,其实都是出于一片好意,想要提供协助。

与其说拍摄的人是“被动的旁观者”,不如说他们是“主动的目击证人”,因为拍摄者所拍下的视频,往往能留下重要证据,让执法人员了解事发的经过,还原真相。

万国武士刀伤人案是最新的例子。

热心公众拍摄的视频,让事件的经过一目了然,也让人见识到,在场几名英勇的公众在其他人受到伤害时,协力制服凶嫌所展现出的勇气及互助精神。

在万国武士刀伤人案中获当局表扬的五名热心公众。(联合早报)

今年1月发生的名车宾利硬闯校园、威胁校园保安人身安全的事件,同样也是藉由民众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最终引起教育部长陈振声的关注。

上个月底,一名女佣当街不断用手拍打一名坐在轮椅上老人的头部,亦因为热心民众跟拍视频及报警,而避免了老人家可能进一步受到伤害。

上述例子都说明,公众透过拍摄让某些不端行为曝光,也能达到协助他人,匡正社会风气的功效。

随着科技进步,透过拍摄视频上网揭发社会不公事件已成新趋势。(互联网)

“拍摄者不救”的道德难题

说起“拍摄者不救”的道德难题,已故南非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一幅荣获1994年普利兹新闻摄影奖的作品《秃鹰与小女孩》,堪称是近代最引发世人深省的例子。

那张照片在苏丹大饥荒中所摄。照片中一名枯瘦如柴,只剩皮包骨的小女孩低着头蹲伏在地上。据卡特陈述,当时她正缓缓爬向食物救济站。由于营养不良,她的头看起来比身体还大,在她背后,正站着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鹰。

这张照片直击人心,让苏丹因内战而饥荒的悲惨现象引起全球关注,大量人道援助蜂拥而至。

但与此同时,卡特也被部分人士责难,质疑他为何不先救女孩,却先拍照。

为回应外界对女孩命运的疑问,刊载照片的《纽约时报》事后还特别声明,根据摄影师回报,秃鹰事后已被赶走,小女孩也恢复到能继续前进的状态,但未知她最后是否抵达食物救济站。

不幸的是,卡特在获奖四个月后自杀,结束了33岁的生命。

有人说他是因为受不了良心谴责和道德压力而自杀。但也有人表示,长期的生活拮据,以及担任摄影记者记录许多惨绝人寰的画面所带给他的心理冲击,才是他结束生命的主因。

无论如何,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的确让当时的西方世界开始关注苏丹因战争而引发的人道危机。

《秃鹰与小女孩》是近代讨论拍摄者道德难题的经典案例。(互联网)

拍摄社会事件被滥用会产生反效果

另一边厢,拍摄社会事件的做法一旦被过度滥用,亦有可能引发反效果。

由于网络的杂讯过多,当一个视频画面无法完整呈现事件的脉络,就有可能出现被断章取义的现象。

不久前有网民拍摄到一名女佣独自坐在餐厅外的人行道上,等候在餐厅里用餐的雇主一家人。

女佣
(The Independent)

网民看图说故事,纷纷指摘雇主的不是。

但撇开所有先入为主的指责,拍摄者本人及照片内容其实并无法判定,女佣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在餐厅外的走道等候。

有没有可能因为她是回教徒,而不愿意坐在提供猪肉的餐厅里头?

红蚂蚁的小伙伴几周前曾在一家中餐馆遇到一家15口,分三桌用餐。

其中,照顾家中阿公的女佣和孙辈们坐在同一桌,但可以明显看出她如坐针毡,极度不自在,既无法和孙辈们交流,菜肴似乎也不合她胃口。

假若下次她主动要求在餐厅外等候雇主一家人吃饱,是否又会变成网络世界另一起“看图说故事”的案例?

年轻人在公共交通上不让座也是经常在社交平台出现的题材。相关画面或会引来键盘侠、酸民、正义魔人倾巢而出,大骂年轻人不懂得敬老尊贤。

但若该名年轻人是因患有隐疾,而不得不坐在优先座,那些排山倒海去脉络的指责,对他又是否公平?

滥用网络进行爆料,也有可能导致“点错相”乃至网络霸凌的事情发生。

在宾利硬闯校园事件中,本地汽车出入口商协会会长梁添丁就遭受池鱼之殃,一些网民指称他就是该名开着宾利豪车的司机。

梁添丁事后强调针对他的指控毫无根据并报警,但对其个人声誉的伤害却已铸成。

网络霸凌对个人造成的伤害不可小觑。(互联网)

拍摄前先问问自己这么做是否恰当

随着摄影器材的平民化,人手一架的智慧型手机大多配有摄影功能,透过拍摄揭发社会事件的趋势已不可逆。

如何拿捏是否拍摄,抑或挺身相救的尺度,将成为现代人的一门重要功课。

或许下次拿出手机拍摄前,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 是不是因为,若直接和肇事者对峙,将存在巨大风险?
  2. 是不是为了搜集证据,以让肇事者无法逍遥法外?
  3. 是否只是为了在网络平台上羞辱他人?
  4. 是否纯粹出于打卡心态,想让家人朋友知道自己就在“案发现场”?

然后判断,自己的拍摄究竟是给社会和公众带来更大利益还是伤害。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