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向其他医生征询第二意见吗? 听听这三名医生怎么说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17:29
视个人情况而定

视个人情况而定

新保集团杜克—国大医学人文研究院主任、新加坡中央医院呼吸与重症科高级顾问蒂瓦南医生(Anantham Devanand)5月25日在《海峡时报》的想法版上写了一篇题为《值得向其他医生寻求第二意见吗?》的文章,分析了为什么同个病例,不同医生会给出不同见解的原因。

为什么同个病例,不同医生会有不同见解?

1、医学中固有的不确定性

蒂瓦南医生举例说,一名正在求学的少年、一名中年的日薪人士、及一名看护年长父母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感染了冠病病毒,但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受到截然不同的影响。 

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医学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例如疾病的显现方式、影响、诊断和结果。这些不确定因素还包括疾病对人际关系、生计或社会地位的影响。

很多病人认为,一名有能力的医生肯定会为他们推荐一种最正确的治疗方案,并为他们分析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然而在实践中,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并不是那么直截了当的决定。

医学教科书里虽然对治疗方式有给出所谓的“正确” 答案,但这些疗法往往对不同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采取“一刀切” 的方法,主治医生通常都会与病人建立起医治的关系,提供个性化治疗。

当不同的医生为同一名病人提供非常不一样的治疗建议时,难免会让病人感到困惑,但其实这并不奇怪,未必是医疗能力不足的体现。毕竟,不同医生对于同一名病人所掌握的信息很可能是不一样,也不够全面的。

视个人情况而定
临床实践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决定的性质,意味着对患者的治疗可能存在合理的不同专业意见。(ALAMY)

2、病人没有明确描述自己的症状

蒂瓦南医生指出,病人往往不具备完美的记忆力,也不清楚哪些症状与该疾病有关,所以通常不会向医生提供准确和完整的症状清单。   
 
相反的,病人在见到医生时,所反馈与讲述的,更多是关于疾病如何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与其很专业地向医生描述出现了哪些症状,例如自己已经持续两星期出现呼吸短促的症状,病人更可能会告诉医生,自己最近好像没有足够精力去做他们平日会做的事,例如爬楼梯回住家。

医生们需要有能力从这些叙述中看出病症的本质。当他们不太肯定时,就需要询问患者获取更多详情,然后进行诊断并提出治疗。然而,这个过程已超越了精确科学的范畴,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医生所累积的经验和有效的沟通能力。

3、每个病人对药物会有不同反应

在医学上很少有绝对可以保证的结果。

这是因为,患有相同疾病和严重程度的患者,对相同治疗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

蒂瓦南医生举例说,例如,两名70岁的老人因肺炎入院,都接受了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其中一人恢复迅速,很快退烧,不再需要氧气治疗,48小时后就出院。

另一人对抗生素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病情恶化,需要转到重护病房,依靠生命维持器。由于病人早前并不知道自己会对那种抗生素产生过敏,所以这种结果根本避无可避。

蒂瓦南医生总结说,如果患者不了解医学中的现实和不确定因素的范围,当他们去看医生时,就不太可能抱有实际的期望。

然而,人们是很难接受这种不确定性的。

因为,全世界都在庆祝不同的医学的突破,加上互联网上有很多“医生”在给予所谓的人人都适用的治疗方案,以至于某些人错以为有能力的医生,就一定能推荐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生病时,出于恐惧和焦虑,往往在情绪激动时会比较难理性地看待与分析问题。

蒂瓦南医生建议患者,除了更详细地分享病症,也要有符合实际的期望,并对专业意见持开放的态度。

寻求第二意见并不一定有负面含义

视个人情况而定
医生要提供适当的治疗意见,就必须与病人对话,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什么对他来说重要的。(ALAMY)

如果你对自己的病况有无法解答的疑点,那自然应该去征询“第二意见”,尤其是在做出重大医疗决定之前。

毕竟没有一位医生是万能且无所不知的。

当医生面对自己不熟悉的症状时,或者面对超越自己专业认知范围的情况时,也会去问、去查、去收集资料,甚至向其他医生求助。他们也会更愿意为病人推荐另一位更有能力处理这种病例的专科医生。
 
如果患者与咨询的医生“不来电”,他们也很可能会寻找另一个可以建立起信任关系的医生,并在决策方面彼此合作。 
 
蒂瓦南医生就提醒同行说,如果患者带着不同的第二意见回到第一个医生那里,该名医生应该把握这个复诊机会,解释自己最初决定的理由,并更好地了解病人的观点与顾虑,寻求一个“携手共进”的治疗方法。

寻求第二意见的好处

陈易大药房的易景杨医生就蒂瓦南医生的《值得向其他医生寻求第二意见吗?》的文章,致函给《海峡时报》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医生和患者来说,寻求第二意见都有好处。

易景杨医生写道,

撇开医学能力不谈,医学领域在许多方面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没有一个医生会拥有治疗疾病所需的全部知识。所以医生会理解患者想要第二意见。

对于患者来说,第二或第三种意见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即使治疗方法并不比前一种更好,但每种治疗方法在应用、疗效和潜在副作用方面都有所不同。

令人失望的是,医生们贬低其同行较早提供的治疗方案的现象很普遍。

这种做法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它会让病人感到混淆,往往还会导致病人去质问、甚至威胁起诉早期提供治疗方案的医生。

视个人情况而定
刊登在5月28日的《海峡时报》言论版。

红蚂蚁有寻求第二意见的成功例子分享。

六岁的儿子从18个月大,身体就不时出现疹子,到现在都没有痊愈。

这五年,我们看过儿童皮肤专科,每次都给他涂类固醇药膏,期间也看过中医,让他戒吃鸡蛋、鸡肉,甚至喝中药,都不见效。

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个皮肤专科医生给出“第三方意见”。那名医生没有给他类固醇药膏,虽然无法治愈儿子的问题,但很好地控制了儿子的情况。

也许第三方意见的治疗方案不是最好的,可是这位医生是最有同理心的,让我们觉得很安心,有信心让儿子慢慢地好起来。

有时候,在看医生时,不仅需要对方所提供治疗方案,还需要医生和患者所建立的互信关系。

寻求第二方意见的弊端

不过,伊丽莎白诺维娜专科中心肠胃及肝胆专科顾问韦俊韬医生,对蒂瓦南医生的《值得向其他医生寻求第二意见吗?》的文章有不一样的见解。他也投涵给《海峡时报》,列出寻求第二意见的弊端。

韦俊韬医生写道,

首先,不完整的评估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或治疗。例如,有些病人会把他们的实验室和核磁共振报告通过邮件发给医生,要求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方案。

韦俊韬医生认为,没有亲自现场对患者进行评估,没有仔细分析所有的实验室报告和影像学检查,没有了解患者的担忧之前,给出任何具体的医学意见都是不安全的。

其次,第二位医生通常会要求病人进行更多的检查,例如穿刺活检和内窥镜检查。这将导致额外的费用、风险和治疗延误。

最后,临床研究表明,在大约一半的病例中,第二名医生在诊断或管理方法上,会与第一名医生的意见不同。这可能会使患者感到困惑。

视个人情况而定
刊登在5月28日的《海峡时报》言论版。

韦俊韬医生说,有些病人甚至会继续再找一位医生寻求第三种意见,而这位医生的意见很可能不同于前两种意见。

他提醒病患,不应该在所有的医疗问题上都去征求第二意见。唯有当患者不同意医生所开出的治疗方法和管理计划,或者他们的病情特别复杂时,才应该去征询第二意见。

“病人看了更多的医生后,如果没有一个医生的诊断或治疗达成一致,病人可能会更疑虑。”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