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输入密码? 未来“身体密码”搞不好越来越普及

更新:
2024年02月14日 22:46
还在输入密码? 未来“身体密码”搞不好越来越普及
你也曾绞尽脑汁回想密码却始终不得要领吗?(Lifestylememory on Freepik)

如何规范和提升效率是关键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类令人不悦的经历:

尝试登入某个平台时,绞尽脑汁也始终想不起正确密码,频频遭系统“打脸”,说你“账号或密码错误”。

某种程度上,这都得怪资讯科技日渐发达,各类产品雨后春笋般冒出,人的脑容量却始终有限,未必能记取那么多的账号和密码。

以社交媒体为例,过去有个脸书就能打天下,但如今无论你位处哪个年龄层,或多或少都还是得在Instagram、Tiktok、小红书等其他平台申请账号插旗。

然后是通话软体,信手拈来就有WhatsApp、Messenger、微信等等……

此外尚有银行、网购、视频、叫车等各种性质的平台……族繁不及备载。

没人强迫你使用,但若不跟着使用,却又容易让人产生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于是不停下载应用程式,在各大平台注册账号,似乎成了现代人的日常。

但问题来了,不同平台对密码有不同要求,字母和数字组合是基本,有的还会要求大小写和特殊符号等变化,有时要把密码的字符控制在一定长度也是挑战重重。

一些系统甚至还有“更过分的要求”,例如红蚂蚁公司的系统就要求旗下员工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更新密码,并且还不允许大家使用过去使用过的密码。

由于平台各有所求,“一组密码走天涯”几乎不可行,碍于人的脑容量终究有限,于是乎便出现了本文开头遭系统“打脸”的一幕。

为了找回被遗忘的密码,只好点击“忘记密码”,浪费时间精力向平台证明“自己就是本人”,然后再设定一组估计不久后又会消失在九霄云外的新密码,并在不久后重复这个循环。

字符密码记不住,不如使用“身体密码”?

幸好,科技始终也须回归人性化,越来越吃紧的脑容量总算迎来救星。

既然手动输入的密码太难记住,不如就把我们的身体当成密码吧?

所谓的把身体当成密码,有个比较正式的名称——生物认证,即利用人的脸部、眼睛或手指等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辨识。

由于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生物认证,且不会产生变化,因此生物认证目前看来是就有希望将人们从“密码地狱”解救出来的良方。

未来,生物认证预计会愈发普及,取代过去手动输入密码和记取密码的繁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名资安专家达古洛(Rhon Daguro)指出,除了更加便利,生物认证也能提供比传统密码或识别证更高的保护力。

事实上,新一代智慧型手机几乎都有人脸辨识功能,旧型的手机则多采用指纹辨识,但后者目前已逐渐从各类型手机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前文提到需要设定密码的手机应用程式,有部分已结合手机的人脸或指纹辨识功能,进一步简化用户的登入过程,让用户不必再去记取又臭又长的密码。

指纹辨识是相对传统的生物认证方式。(互联网)

未来在某些公司和住宅,识别证和钥匙这类实体通关工具也有可能会逐渐被生物认证取代。

例如,某位员工走到公司大门,只要经系统通过人脸辨识确认身份后,大门便会打开;进入办公室后,工位上的电脑也会以同样认证方式开启,全程无须动用到识别证或输入密码。

生物认证
人脸辨识近年来已在越来越多场域获得使用。(路透社)

另一鲜明的例子则已是现在进行式。

新加坡机场和边境关卡的自动通关系统,采用的正是生物认证技术,通过读取人们的虹膜、脸部和指纹资讯,减少手动通关所须的繁琐程序,并节省人力。

当局昨日也宣布,我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新一代自动通关系统,届时所有入境新加坡的外国旅客,无论国籍,都能使用自动通关系统出入境,且无须事先注册。

新加坡海陆空关卡将从今年下半年起全面采用自动通关系统。(联合早报)

安全和有效性必须相应提升

然而,方便归方便,人们的“身体秘密”被各大平台收集,如此海量数据若被不当使用,令人细思极恐。

因此,未来这类资讯如何加密、后台如何安全存取数据、在何种情况下才能合理使用,或是否在有限时间内销毁等,都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有所规范。

此外,科技的初衷是使人便利。

若使用身体密码,反倒还比使用传统的手动输入密码更慢更容易卡关,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红蚂蚁的个人经验是,部分电子用品在使用指纹等生物认证资料解锁时,偶尔会出现无法读取的状况,最终仍得回到传统模式,输入密码才能登入。

因此,要让“身体密码”未来成为真正意义上使人们更方便的利器,相关设备的读取能力同样必须不断提升。

其技术是否更臻成熟,将决定人们能多快逃脱脑袋记不住太多密码的命运。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