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还给新加坡一个文明的公共交通体验 向恶行恶相 Say No

更新:
2024年05月10日 22:17
巴士上的不文明行为
新加坡公共巴士上的不文明行为:将脚搁在对面座位上。(海峡时报)

以文明孕育文明,以善意征服恶意

您会在公交上用手指抠鼻屎吗?

您会在公交上吐痰吗?

您别笑,这可是不久前(至少追溯到上一代)真实并普遍存在于新加坡的公交行为。至少我两年前还曾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上班族女郎在对面座位认真的抠鼻屎,还左右兼顾,真看傻眼。

即使您今天那么做,其他乘客见了最多也只是瞪你一眼不会开口说您,可是您心里的那一把尺清楚知道:这是社会规范不被允许的举止,有些甚至是犯法行为。

而您,如果不归属少数的奇人异士,正常有加,一定不会也不曾那么做。至少我从小就被教育随地吐痰是错误的事,抠鼻屎更是私密空间才干的事。

狮城岌岌可危的公交文明

不文明行为
《海峡时报》调查显示,在公交上用手机看剧时打开扩音机“众乐乐”和上下车时不礼让,是新加坡人最受不了的不文明行为。(海峡时报)

这就是文明的力量,不用条例,不用罚款也能自我约束,维持一个至少表面文明、和谐和祥和的公交出行环境。

然则,我们很清楚,新加坡建国以来建立并一直努力维持的公交文明程度,却在一步步崩解、一点点被侵蚀。

这让您不得不一出门使用公交时就内心祈求今天吉星高照:不会有人在你耳边肆无忌惮手机外放,被迫听他痴迷收看的连续剧;也不会有人讲起电话犹如公共演讲,全车厢被迫聆听;巴士座位也不会被一个个袋子霸占;乘客也不会把自己的大毛腿放在对面的座位上;前座的女士更不会把飘逸长发往你脸上一刷。

事实上,媒体和你我都知道。去年11月5日《海峡时报》刊登了一则报道,标题赫然就是《恶劣的乘客行为: 播放视频(手机外放)、霸用钢柱是新加坡人最讨厌的行为》(Bad commuter etiquette: Blasting videos, hogging poles among S’poreans’ pet peeves),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名杨姓读者隔天致函《海峡时报》反映:

“越来越多的人也注意到其他乘客的不礼貌行为,如用手机外放喧哗。我甚至还看过学生在地铁上喝饮料,下车时就把杯子留在地上。这样的行为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变成难受的体验。是时候通过公众教育来制定一些共同标准,并强制执行,让乘坐公交变得安宁、整洁。这样也就没有必要为这些事情报警了。”

读者来函
2023年11月6日《海峡时报》读者来函版。(海峡时报)

对,连最基本的行为都已经失守,有关当局仍然毫无作为,大多数乘客继续闷在心中、气在心里,选择默默忍受。

其实在疫情期间,本地的华文媒体都有陆续披露,公交上各种林林总总的奇葩行为如:乘客占用多个座位、把脚抬到其他座位、手机外放、换尿布、把地铁当成游乐场和健身院已蔚然成风。

怪哉的是,有关当局依然闷声不吭。

世界公交文明比一比

常常以“世界级”自居的新加坡,我们的公交系统到底有多“世界级”,硬件可能无可否认,至于乘客行为嘛,不妨参照其他国家的水平。

如果跟欧洲比嫌远的话,我们先跟邻近的亚洲国家日本比一比。据了解,日本公交如此安静并不是偶然,他们普遍遵守这些不成文的条例:

  1. 不吃东西或喝饮料
  2. 不讲电话
  3. 保持安静
  4. 不要阻挡自动扶梯
  5. 坐着时不要把包放在座位旁边
  6. 管理好自己的随身物品

在日本,在公交上大声说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也是在日本最令人讨厌的行为之一,说话大声姑且都惹人目光,更别说手机外放,简直跟“野蛮人”无异。若跟新加坡比较,我们有一半以上都做不到;我们即使立法禁止吃喝,在公交上吃喝还是普遍看到,真是又宽容又仁慈。

在Reddit网络论坛上,欧洲人讨论公交上无法被忍受的行为,手机外放是一等一的罪状,还立即引起公愤,被称为是“万万不可”(big no-no)的事,甚至动用强烈语言如“混蛋”(asshole)或“白痴”(idiot)来表达其强烈的不满情绪,令人瞠目结舌。

一些网民表示大多数欧洲公交公司是禁止乘客那么做的,因为这是非常不尊重他人和没有礼貌的行为。

我们怎么和日本和欧洲差距那么大,是后知后觉还是“姑息养奸”?

再说说中国吧。

广州早在2019年就开始明确禁止乘客在出入口、通道、站厅、站台、列车车厢等轨道交通区域或其他轨道交通设施内有“大声喧哗或者弹奏乐器、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行为。

广州公交文明
(新浪财经网)

去年7月1日起,广东佛山也开始禁止地铁手机外放声音行为、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意涂画张贴、携带宠物家禽等动物乘车等。

除了广州和佛山外,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兰州、贵阳、昆明、武汉、长沙也都以已禁止在地铁上外放声音。既然欠缺文明,不懂自觉,只好明文提醒,重罚教化,中国那么大的国家都已经在做了,我们还等什么?

失语、失效、失色的公共教育?

如果我们说本地陆路交通管理局和交通业者无计可施,那也是不公平的。只是别不承认,成效甚微,甚至无力、失语、失效。

上周我收到一个本地国大大学讲师朋友的简讯,他发来在公车上看到地铁车窗上贴着的卡通礼仪大使 Hush Hush Hannah 的贴纸,上面写着“Volume Down. Smiles All Around”(大意:调低音量,笑意萦绕)。

Hush Hush Hannah
Hush-Hush Hannah:安静的汉娜。(联合早报)

他说,起个大使名称都啰啰嗦嗦,怎么可能记得,怎么可能见效?而且只有英文一种语言,怎么可能让大多数人吸收信息,言下之意是他们自我陶醉而已。

一言惊醒梦中人,原来陆交局也努力了。

整整十年前,是,2014年,陆路交通管理局联同公共交通理事会、新加坡行善运动理事会及公共交通运营公司,推出卡通礼仪大使的形象,并为他们注入标语,以此鼓励通勤者让座、向车厢后方移动、用耳机听音乐时调低音量等。

他们的中文名字是英文的音译,依序是:

Stand-Up Stacey站立的斯太西(提醒乘客让座给有需要的人);
Give-Way Glenda让路的格莲达(鼓励乘客让路);
Move-In Martin往后移的马丁(呼吁乘客向车厢后方移动);

这三个可爱的小家伙是2014年首推公交礼仪宣传运动的大使,两年后2016年再推出两个大使:

Bag-Down Benny:把包放下的本尼(提醒乘客站立时将背包放下)
Hush-Hush Hannah:安静的汉娜(提醒乘客调低音量,用耳机听音乐)

卡通礼仪大使
2014年,陆路交通管理局联同公共交通理事会、新加坡行善运动理事会及公共交通运营公司,推出5名卡通礼仪大使的形象。(联合早报)

所以,你记得哪一个卡通礼仪大使呢?

这种以谜之信心推广的英语运动,若以为能一劳永逸一定凑效,那是自欺欺人。

见公交乘客的行为一日差过一日,戾气越来越重,公众越是敢怒不敢言,有关当局就必须有所行动。

乘坐新加坡公交既然已经变成一件容易糟心、心烦意乱的事,有关当局就有必要加强力度进行文明宣传,结合本地的语境来执行和全面推广,而不是一路走到黑。另一方面也考虑软硬兼施,既然教化不奏效,是不是得实行“家法”,立法禁止某些普遍的奇葩行为?

而身为公众的我们,在选择大多数时候沉默、闷声不吭的时候,是不是考虑自己也有责任出口、出手制止某些人的恶行恶相,以文明态度来孕育文明,以善意征服恶意?

我们是不是有必要以大多数人的力量去影响少数人,而不是让少数群体的作为像恶瘤般在我们深爱的新加坡恣意增长、扩大?

昨晚乘坐88号公共巴士,仅15分钟车程,听了五分钟约两岁小女孩在奶奶怀抱中高唱《冰雪奇缘》的“Let it Go”,乘客们不禁相视而笑,更是都对满脸歉意的奶奶和爷爷投以理解的笑意,直到他们下车为止。

我又再次感谢老天让我坐上一辆文明人的公车,还外加一个令人喜悦的歌唱小天使。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