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男生不能玩芭比娃娃?玩具早期根本没有男女之别

更新:
2023年09月08日 18:12
芭比娃娃
这个芭比橱柜的主人是个男生哦。(路透社)

资本主义惹的祸

好莱坞电影《芭比》(Barbie)不久前成为全球票房冠军,在新加坡也掀起一阵“芭比风”。

红蚂蚁周末经过购物商场的玩具店时,发现摆满芭比娃娃的橱柜前,站着一个小男生,看来不到六岁。

过了不久,他被一位女士强行拉走,想必是他母亲。

“别玩那个,那是女生玩的。”

小男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忍不住回头了几次。

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相信蚁粉给小朋友买玩具时,也会下意识地根据孩子的性别来选择。

洋娃娃
看到小男生玩洋娃娃,你会作何感想?(互联网)

《海峡时报》高级记者谭元曦日前在专栏中分享她与四岁儿子逛玩具店的经历。

她说,儿子向来喜欢粉红色,却从不留意芭比娃娃,家里的收藏以玩具车和绒毛玩具为主。

谭元曦直言,她尽量不去限制儿子的玩具种类,因为那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

“但一想到可能要买芭比娃娃给他,我却犹豫了。我担心如果他拿去学校炫耀,可能会被同学取笑,甚至是被欺负。”

难道是她过虑了?看看脸书上的读者留言再说:

留言
(脸书截图)

人家只是写了一篇题为《你会给儿子买芭比娃娃吗?》的专栏,就被读者批评为“宣扬堕落的西方文化”,“推动跨性别议题”。

有必要吗?

芭比收藏家:做自己最重要

觉得男生玩芭比娃娃就会变成娘娘腔或同性恋?这些读者或许应该跟新加坡芭比数量最多的收藏家杨建聊一聊。

现年44岁的杨建,五岁就开始收集芭比娃娃,至今收藏超过1万2000个,占据了家里数个房间。

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

“五岁小男生在电视上看到一堆玩具广告:乐高(Lego)、变形金刚什么的,分不清到底哪种是男生玩具,哪种是女生玩具。看了统统想要,当然也包括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
杨建从五岁就开始收集芭比娃娃,至今收藏超过1万2000个。(海峡时报)

杨建坦言,父母曾反对他玩芭比娃娃,这些收藏都是靠他中小学的零用钱以及理工学院时期打工赚的钱购买。

他在社交媒体Instagram有近4万名追随者,虽然偶尔会有一些“毒舌”网友质疑他的性向,但他觉得没必要理会,因为“做自己最重要”。

“不少人还是会戴‘有色眼镜’看待收集娃娃的男生,甚至怀疑他们有不愉快的童年经验,但我从来没有被欺负或虐待。我的前女友也跟我有同样的收藏爱好!”

“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是一种迷思

不知道蚁粉有没有发现,最近有更多玩具标榜“无性别化”,从功能、包装到行销策略,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斯威特(Elizabeth Sweet)指出,早期的玩具其实也没有男女之别,是资本主义造成后来的分化。

她分析了20世纪超过7300则玩具广告后发现,玩具制造商在1900年代初期并没有明确针对性别来推销玩具。

到了20世纪中,制造商才意识到细分玩具市场可以带来更多利润,于是出现了女生玩的洋娃娃和厨房类玩具,以及男生玩的科学和武器类玩具。

玩具
从20世纪中起,玩具制造商就开始针对性别来推销玩具。(互联网)

斯威特指出,向女生推销的玩具一般跟外表,养育和家庭技能有关;男生的玩具则跟刺激、体力和认知能力有关。

不过,硬把玩具分成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只会导致孩子不自觉走入社会既定的性别框框,限制他们的发展潜力。

研究幼儿发展的职能治疗师林竖美博士也提醒家长,不必过于纠结玩具的“性别”。

她举例说,洋娃娃和玩具熊能让孩童通过“假想游戏”(pretend play),学习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培养耐心和同理心。

“孩童可能会用洋娃娃或玩具熊,模拟母亲催促孩子睡觉的桥段:‘如果你现在不睡觉,明天就很难起床了。’这样的假想游戏能帮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玩具
扮家家酒这样的“假想游戏”,能让孩童学习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世界。(互联网)

三岁定八十?

据林竖美观察,多数家长不介意让女生玩机器人和汽车模型,却不愿让男生玩洋娃娃或家家酒。

她解释,当男生玩“女生玩具”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更担心,反应也更激烈,自然而然就形成男生对“女生玩具”的抗拒和排斥。

一项2007年发表的本地研究,要求学前孩童把玩具分类为“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结果显示,多数孩童在三岁前就对玩具形成刻板的性别定义。

当男童被问及父亲会否允许他玩“女生玩具”:

三岁男童说,20%的情况下会允许。五岁男童当中,却只有9%。

谭元曦在撰写专栏时,也做了相同的试验。

当她问儿子知不知道如何分辨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时,儿子只是摇摇头说:

“我不知道,因为所有玩具都是跟大家分享的。”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要玩什么也应该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喜欢芭比娃娃的男生可以温柔体贴,喜欢机器人的女生也可以坚强刚硬。

都2023年了,别再用性别刻板印象去定义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