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能城市新加坡排第五 追求智能的同时也须注意背后的智慧

更新:
2024年04月11日 23:10
滨海湾花园
入夜的新加坡,像不像科幻片里的未来城市?(海峡时报)

时间与空间都不可少

曾经听友人转述这段故事:

一位应征者面试一份跟推广数码科技相关的职位时,被面试者问道:

人类毕竟都有不理性的一面,你会如何劝服坚决不肯采纳数码科技的公众?打个比方,你已经很详细地跟他解释了数码支付的好处,但他却说,就是喜欢钞票在手上的触感,你会怎么办?

应征者回答:

有句话叫“不见棺材不流泪”,他喜欢拿着肮里肮脏的钞票和硬币,就让他去吧!有一天所有人都会用数码支付,到时看他怎么办!

应征者最后有没有获录取不清楚,红蚂蚁只记得听完故事后觉得实在不是味道。

不是因为数码科技终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而是应征者的冷漠和缺乏同理心。

他的理直气壮,源自于数码科技在世界各地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加坡。

是的,新加坡又双叒叕在一份全球调查中交出了亮眼的成绩。据《联合早报》报道: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4月11日公布的新“智能城市指数”(Smart City Index)调查显示,新加坡在环境卫生、公共安全、医疗、终身学习、网速和网购等方面表现出色,在142个城市中排名第五,在亚洲城市中则位居榜首。

排名前三的城市是苏黎世、奥斯陆和堪培拉,其他排名前20的亚洲城市则包括北京、台北、首尔、上海和香港。

新加坡天际线
新加坡今年在“智慧城市指数”全球排名第五,比去年上升了两个名次。(联合早报)

自从这项调查在2019年开始以来,新加坡的平均排名就未曾低于第八,侧面显示了政府自2014年开始推行的智慧国计划,已经取得成效。

调查将“智能城市”定义为:能在政策和日常生活中,有效采用科技的城市,不仅为居民带来许多益处,还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今时今日,新加坡人在生活上的许多方面都可以通过数码方式跟相关政府部门交涉,相比过去的确方便不少。

即使是不谙数码科技的国人,当局也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安排义工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和协助,在这方面也算是尽了力。

问题是,“方便”的前提,不只在于用户可以顺利使用科技,而是科技能让用户达到使用科技的目的。

和政府交涉毕竟只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数码化社会其实意味着几乎每个跟我们日常生活有任何一丝关系的机构都有自己的应用程序,结果如何,大家只需滑开自己的手机,看看密密麻麻的屏幕,就知道了。

手机屏幕
你的手机是否也是这样密密麻麻装满了应用程序?(互联网)

一个人在银行快餐召车服装店超级市场幼儿园水电费这些五花八门的服务当中下载几个应用程序,政府当然无法控制。

但打造数码社会就意味着必须照顾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手机上安装了一箩筐的应用程序,也代表生活上越来越依赖数码器材。

记不住那么多用户名和密码也就罢了,只希望当局为网络大规模失灵等最坏情况做好了准备。

科技方面或许还可以解决,但当局在大力提倡智慧科技的同时,还得照顾到人们的感知,而有些方面就未必是当局能够解决的了。

举个例子,现在要到综合诊疗所看病,在前一天晚上10点钟就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预约。

理论上是很方便,但看诊时段往往几分钟内告罄,隔天亲自到综合诊疗所挂号登记,就算是一早抵达,也只能排到下午的看诊时间。

网上曾有人猜测,这个现象是因为原有的时段早在几个月前就预留给需要定期复诊的长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所以当天要看病的人“抢”得到的时段就不多。

这当然是合理的解释,但在身体已经不适、又感到焦虑的病人看来,说不定就直接把问题归咎于“科技没用”,进而对科技产生抗拒心理。

综合诊疗所
无法预订综合诊疗所的看诊时段虽然不一定是数码科技的缘故,却还是可能影响人们对数码科技的看法。(海峡时报)

还有,星展银行和花旗银行的数码及线下服务去年10月同时中断超过18小时,是否让你至今心有余悸?

人工智能时代里,社会数码化绝对是大势所趋,但无论是努力适应新科技的人们,还是寻找完善后备方案的相关人员,大家都需要时间和空间。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