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支配收入减少和社会流动僵化夹击 本地中产阶级“压力山大”

更新:
2022年09月05日 23:13
可支配收入减少和社会流动僵化夹击 本地中产阶级“压力山大”
本地中产阶级在通膨冲击下,渐渐感受到生活品质下滑和社会流动僵化的无力感。(联合早报)

越来越难“升级”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概是本地中产阶级长期以来的写照。

收入“半天吊”,拿不到政府补助低收入者的津贴,顶层人士所享受的经济果实,也与中产阶级无关。

在经济向好时代,岁月静好,或许还可相安无事,随着全球大通膨来袭,可支配收入减少、社会流动僵化,新加坡的中产阶级人士已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我国上半年的消费者指数同比增加了5.2%,涨幅较2021年下半年的3.1%来得猛烈。

其中,家庭收入居于中层60%的家庭经历的通膨同比涨幅为4.9%,较底层20%的4.2%来得更高。

据《南华早报》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表示,相较高收入群体,中下阶级群体需把更多收入花费在食物和杂货等必需品上。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那瓦尼亚(Laavanya Kathiravelu)则分析,中产阶级人士如今可能必须动用积蓄,以及减少出外用餐、看电影和度假等非必要消费。

简单来说,通膨未必使中产阶级人士陷入水深火热,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深受冲击,生活品质降低已是无可避免。

物价上涨导致本地中产阶级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联合早报)

新加坡成“富人胜地”让人不是滋味

值此低潮时刻,新加坡频频被冠上“富人胜地”的名号,自然进一步戳动不少中产阶级的敏感神经。

各种报告几乎异口同声指出,最近的狮城在高净值人士(也就是所谓的富豪)圈子中炙手可热。汇丰银行更预测,新加坡的百万富翁占比将在八年后成为亚太第一

用夸饰法来形容就是:不少准备离开原生国家的外国富豪,若不是已经在新加坡,就是正在前往新加坡的路上。

政府最近还推出“顶级专才准证”,以吸引高收入、高技能的外国人士来我国发展。

除此之外,车市楼市的火红,也与手头日紧的中产阶级格格不入。

价格不菲的私宅交易热络,就连原本被视为可负担房屋的政府组屋,也频频传出以百万价码转手,汽车拥车证价格亦飞速飙涨。

这一切,看在深受通膨所苦,可支配收入被消磨殆尽的本地中产阶级眼里,难免感到沮丧。

尽管通膨严重,但本地私宅市场却买气依旧。(联合早报)

社会流动僵化

“富豪们开名车住豪宅,富家子弟含着金汤匙出生,但这些机会从来不属于我。”道出了许多本地中产人士的心声。

除了生活品质下滑,无望提升社经地位的感受无疑更让中产阶级人士充满无力感。

2019年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的一份研究报告,早已揭示本地人对社会流动的“不期不待”。

当时,各种学历的受访者只有少于半数认为自己的社经地位有望在未来十年向上流动。

其中,44%的大学文凭持有者认为,自己有希望在未来10年向上流动。拥有职业训练或理工学院文凭的受访者则有40.6%这么认为。中学教育或以下的受访者更只有23.8%表示自己的未来会更好。

本地专家也认同,中下层群体要在新加坡实现社会流动,远非易事。

那瓦尼亚表示,全球的贫富差距日渐眼中,新加坡并非特例。她认为,在新加坡没有物业增值税和遗产税,以使竞争平台更公平的情况下,社会流动的难度恐怕更高。

“那些已经拥有物业,或出生在高社经地位家庭的人们,早已处于优势。随着社会流动性降低,要克服这些分界向上流动已越来越难。”

陈恩赐则表示,社会流动虽然并非全无可能,但他估计,中产阶级将更难跨越公共住宅和私宅,以及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界限。

本地中产阶级正陷入社会流动性不足的焦虑。(联合早报)

当局须确保广大中产阶级过上“足够好的生活”

政府今年2月宣布上调富人的所得税和房地产税,同时持续推出援助配套,以缓解通膨对国人带来的冲击。

执政党近年来也试图褪去浓重的精英色彩,在最近一届大选中即可发现部分候选人有意无意强调自己的平凡出身,显示政治人物已意识到社会流动性是国人关注的重要议题。

但提升社会流动性不能仰赖门面功夫,政府应确保制度能让所有国人拥有同等机会向上流动。欧美国家近年来兴起民粹主义,就跟中产阶级的萎缩和不满有关,当局有必要审慎应对。

第四代领导团队的领军人黄循财副总理不久前宣布推出“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欲聚焦民众面对的实际问题,找出方法来更新和加强社会契约。

陈恩赐认为,新加坡或可借此建构何谓“足够好的生活”的共识,推出相关政策,确保大多数国人有机会实现这样的生活。

“贫富差距肯定会一直存在,但关键是,新加坡是否能持续保持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处于安全及舒适的状态,同时确保他们能拥有不错的生活品质。”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