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过,要工作到几岁才退休?

更新:
2022年07月14日 18:26
几岁退休最理想
你可有想过,工作到几岁退休最理想?(海峡时报)

一起学习变老、变好

你——有想过要工作到几岁才退休吗?

如果你没有想过,因为太年轻,退休是几十年后的事,那你的青春允许你此刻停止阅读。

如果你已年月“屈指可数”,在十五年内会升级为“资深中年”和“新手晚年”者,那退休年龄就是我们不可逃避,或已经被迫面对的课题。

就算依然矫健力壮的你挥手轻掠过这个课题,政府也从制度上一再调整法定的退休年龄。当退休年龄调高,未来社会的发展基调将一再提醒你:

大环境允许我们在身体健康以及思路依然敏捷的条件下,继续工作。

四个年长员工有三个到了退休年龄想继续​工作

从上个月开始,本地的法定退休年龄从62岁调高到63岁,重新受聘的年龄也从67岁调高至68岁。到了2030年,退休年龄会逐渐调高至65岁,重新受聘的年龄提高到70岁。

随着新条例的落实,本地英文媒体进行调查显示,每四个年长员工有三个并没有打算退休,愿意继续工作下去。65岁至69岁是大多数受调查者(38%)认为的理想退休年龄。这次的调查对象是172名60岁以上的员工,调查结果颇能反映年长员工的心态。

理想退休年龄
(海峡时报)

受访者认为继续工作能让人保持活跃、生活富有意义、保持活跃的社交圈子,以及为退休生活积累生活费。在全球社会老化的趋势下,这样的心态很积极,也值得深思。

你为什么想继续工作
(海峡时报)

积极可取的是,如果健康条件允许,又刚好有一个合理,甚至是愉快的工作环境,一个正常的人都愿意继续工作,包括我在内。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社会还可以创造怎样更有利于年长者工作的条件,不断加深这样的“积极性”?

良好医疗服务不可或缺

我认为相互伴随的必须是不断提高的良好医疗服务,让年老疾病提早走向一个预防的大方向,改变人们怕老、恐惧,甚至是歧视老化过程的固有心态。只有从心理上坦然接受老化的过程,才能毫不畏惧老化所带来病理上的挑战和磨难。

年长人士
人体老化总会带来病理上的挑战和磨难。(联合早报)

事实上,政府通过综合诊疗所对于四十岁或五十岁以上的国民都给予各种身体检查的优惠,并定期作出书面上的提醒,让我们定期对身体的状况和变化保持高度的警觉。这让国人对各种因年老和恶劣生活和饮食习惯造成的慢性疾病有正面认识,进而达到预防和延缓的目的。

当我自己都忘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检查,收到官方的“提醒“来信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暖洋洋的,也很愿意接受已受津贴的检查,更因此换来一份安心。

这方面的努力必须持续进行,甚至加大力度对即将迈入老年的社群做“思想工作“和提供实质的引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和提早治理长期疾病,让年长社群的健康品质更高,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包括留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

普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价值观

从心理层面上,孔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思想还是受用,一直对我影响甚深,开阔我的胸襟和视野,甚至有一份谦卑。

然而,我在上世纪80年代选修”“儒家伦理”,往后的学生因课程终止而无法选修。其实我们可以不分种族和肤色的适当灌输良好价值观,丝毫不抵触我们维护多元种族社会的底线。

这反而有助于各族群了解我们对个别年长社群态度上的特质和值得分享和宣扬的传统观念。这些观念教导我们的下一代尊重每一个在我们身边老去的人,不管是自己的父母、亲友还是街上不相干的老人。

学会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学会享受退休后的生活。(海峡时报)

创造一个“老有所依“的包容性社会

我们从政策层面上要做到“老有所依“的包容性社会,在工作领域提供有一个有利的环境,让一个人尽量发挥所长,自力更生,对社会继续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欣然接受老化是人生必然的过程。

例如人力部从2012年落实重新聘用计划,超过百分90的员工在达到退休年后继续受聘用,十年了,这个趋势逐年增加。人力部表示在人力吃紧的情形下,会有越来越多雇主和雇员受惠。

受调查者反映表示继续工作,也间接折射我们城市化、步伐快捷和高昂生活费的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中央商业区的人潮
中央商业区繁忙的午餐时间。(海峡时报)

我们似乎无法给予退休生活太多的选择空间,“没钱”和“没有收入”是导致退休后缺乏安全感的最大原因。这导致我们不是不要退休,而是“不能退休”。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这才是我们更真实的写照。

退休是一个我们无法规避的状态,真正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和调整,尤其是在财务上做好准备的人还必须要更多更多。我们常听闻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可是一旦退休后就百病丛生、百无聊赖,因生活顿时失去重心而变得郁郁寡欢。

社会老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一条不归路,没有解药,也没有固定方案。我们只能不断学习怎么变老,还要变好。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