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办高材生“专属”职业展,狠狠打了教育部长一记耳光

更新:
2018年10月08日 22:01
南大职业展
南大举办“专属”职业展,只有成绩优异者或奖学金得主计划生受邀参加,引发争议。(推特)

谁说文凭不重要?

教育部长王乙康很卖力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要把新加坡教育制度从重文凭、填鸭式改成重技能、快乐式的模式。王部长最新推出的一招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减少考试、摆脱分数主义。

红蚂蚁前个星期看到新闻时,立即竖起了大拇指给王部长点个大大的赞。有这样的改革魄力,总理接班人舍他其谁?

没想到,部长的一片苦心却是换来南洋理工大学一记耳光。

《海峡时报星期刊》昨天报道说,南大上个月举办了一场名为NTUtopia的职业展,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只有成绩平均基点(GPA)超过3.75的学生或是奖学金得主计划生才受邀参加,入场时还要查看成绩和履历表。

NTU career fair 2.jpg
南大举办“专属”职业展,只有成绩优异者或奖学金得主计划生受邀参加.(面簿)

职业展的“专属性”(或排他性)引发了争议。一些成绩不达标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得知朋友们受邀出席后,才知道有这样的职业展。而且,邀请信件还提到,被“选中”的“顶尖”学生受邀出席“顶尖”雇主的职业展,以吸引并招募最“聪明”的准毕业生。

用“顶尖”一词也就算了,分数高就等同于顶尖,这还能接受。但“聪明”是谁拍板定论的?分数不高就不聪明吗?这分明就是具歧视性的职业展啊。什么鬼改革?拢系假啦。谁说文凭不重要?谁说考试不重要?谁说分数不重要?

教育制度改革是一回事,公司选人方式是另一回事

说白了,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读书是一回事,进入职场工作又是另一回事。教育制度改革是一回事,公司选人的方式和社会大众的观念能不能改变,又是另一回事。

新加坡社会始终无法摆脱分数/文凭至上的精英思维,而且随着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大,“有产阶级”(百万年薪部长、奖学金得住、千万豪宅家庭、X二代三代垄断资源)和“无产阶级”(租赁组屋住户、无房无车无钱“三无”人士、普通源流/ITE学生)的隔阂越来越深,精英思维只会不断加剧而不会减少。

ong ye kung ST.jpg
教育部长王乙康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曾说,新加坡未来很可能会出现没有大学文凭的总理。(海峡时报)

什么新加坡迟早会出“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总理”,这种话还是少说为妙,否则就太矫情了。

我们不用自己骗自己。就像房子有分私人住宅和政府组屋,组屋又分五房、四房、三房或租赁式;车子也分大型及豪华车组、中小型汽车组,你住什么房子、开什么汽车,这全部都是贴在每个新加坡人脸上的标签。

所以,那些没有被“选中”出席职业展的学生们,其实也有什么好怨的。在学校,分数和成绩就是你的标签。学校办“专属”职业展,不也是为了方便“顶尖”雇主能更快、更准确地选出他们心仪的人选吗?

综合《海峡时报星期刊》和《新明日报》的报道,参加职业展的雇主包括教育部(呵呵,原来教育部也参加了……)、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电信、华侨银行、星展银行等。都是政府部门、大企业,大银行。它们如果不是已经锁定某一个领域的专才,就是咬定某种工作岗位需要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够胜任。

这样的假设未必成立,但长期以来大部分雇主都是以成绩作为第一考量因素,什么课外活动啦、领导才能啦等等,都只能排在第二、第三位.……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NUS graduation ceremony ZB.jpg
2018年7月12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典礼,毕业生欣喜若狂。(联合早报)

政府部门尤其看重学业成绩

红蚂蚁大学毕业已经很多年了,记得当初去多家公司面试,最重视学业成绩就是政府机构和部门。你是一等、二等(甲)或二等(乙)荣誉学位或者是普通学位,都会影响你的起薪和座位(坐靠窗或不靠窗的风水位)。如果不幸考到三等荣誉学位,那一年基本是废掉了,不要和别人说你读过荣誉班,假装自己去环游世界一年。

所以,谁说成绩不重要?如果是想自己创业当老板,那当然没关系。但如果是想毕业找工作,没有一纸闪亮亮的文凭就肯定要输给同辈了。只能说,如果你不是读书的料,那就去好好学习掌握一门可谋生的技术,不要浪费钱花时间去读大学。你如果能在技术领域发光发亮,说不定比满街的大学生还出众,但如果你已经选择初级学院-大学这条求学之路,而且什么背景或门路都没有,那就一定要咬紧牙根考到一张好文凭。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分类”和评估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南大办“专属”职业展,的确是狠狠打了王部长一记耳光,但从企业选人的角度去看,选人用人的第一步以学业成绩为筛选指标,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初初看到一张陌生羞涩的脸庞,如果没有任何引荐或推荐,不看成绩看什么?难道凭第六感吗?

只不过,职业展的大门应该为所有学生而敞开,然后把进一步的筛选工作留给参展企业去做,而不是一开始就把成绩较差的学生给排除掉。操作手法也可以更细腻些,发给学生的邀请信件避免用“选中”、“顶尖”、“聪明”,这些都是带有好坏分类和价值判断的用语,一看就知道是精英思维在作祟。我们即便无法改变成绩至上的选人标准,在形式上也总该照顾学生的感受吧?

虽然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60%,3600人)参加了职业展,但还是有40%被排除在外,发给学生的电邮使用那样的字眼,只会让“聪明”学生愈发跳不出精英思维的框框,让另外40%的学生愈发感到不受尊重。教育工作者是要加剧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吗?讽刺的是,亚洲新闻台刚播出“Regardless of Class”(不分阶级)的纪录片,不正是要人们对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进行反思吗?

我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都被“分类”和评估。(很多妈妈不都喜欢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吗?)即使教育部能明文禁止大学再办这种带歧视性的职业展,也难以改变所有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选人用人的方式。

进入职场之后,同学们迟早都得面临更残酷的“分类”和评估,红蚂蚁工作多年,经历过这些磨难也觉得很无语。只能在这里和各位蚁粉分享“自我安慰20字”秘诀:分数别人打,好坏自己知。价格别人订,价值自己定。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