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假新闻”绝不能对“房子里的大象”视而不见

更新:
2018年03月28日 12:36
Elephant in the room
(谢静怡制图)

限制言论自由一旦越了界,就会适得其反。

国会举行网络假信息听证会,各方人马都轮番发表看法。在众多的讨论文章中,沈泽玮的《如果不是“真新闻”太烂,“假新闻”怎能横行霸道?》就说到点子上。道理就如经济学理论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主流媒体因为没能充分扮演好应有的角色所腾出来的空间,自然就被网络上的牛鬼蛇神给占据,最后喧宾夺主,反而抢了主流媒体的戏。

尽管调查一再显示,新加坡人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仍然比很多发达国家高,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社会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质疑主流媒体的立场偏袒当道,所以宁愿相信网络媒体上一些荒诞不经的消息,甚至因为主流媒体没有报道,而加深了他们的偏执,因为他们以为主流媒体“害怕”而不敢报道,因而这些人就被假信息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主流媒体在自我辩护时说,他们需要时间查证,不能轻易报道任何捕风捉影的信息。可是他们的难言之隐(比较“同情理解”的形容),却在于官方各种让他们绑手绑脚、裹足不前的法律工具,什么出版法、诽谤法、机密法、内安法,使得主流媒体宁可在法律的安全范围内自我审查以自保,而没能真正扮演好自由民主社会的媒体所应担当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本地“真新闻太烂”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的,政府过去的记录,也使得一些人对于立法管制假新闻有着下意识的警惕。强力管制,或许是奠定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新加坡人被人权分子讥讽是“出卖自由换取面包”,不断在选举时投票给政府的原因。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要掌控一切以避免统治出现意外,已经成为政府的本能。只要看看国会最近刚通过的法令,包括授权警方禁止突发事件现场信息传播的公共秩序和安全法、以及授权非警察的公务员可以破门而入(他们只需要接受五周的培训就具备这种强制力资格)的电影法,都让人觉得公权力似乎铺天盖地,越管越多。

本来,立法管制假新闻有它的合理性。毕竟,假如“劣币”横行,经济最终一定崩溃,天下也将大乱。就如官方自己所说的,打击假新闻才能保障言论自由的意义,否则根据假信息做出评论,只会加深偏见和误解,离开真理越来越远而不是越辩越明。

可是,立法不是唯一的途径,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来配合。如果人们都相信主流媒体,事情就简单多了:报纸没有报的就非常可能是假新闻,但关键是报纸可能是“不敢”报道呀!

所以,假如真的要打击假新闻,除了立法之外,当局恐怕还要检讨自己要掌控一切的本能,让主流媒体能够发挥更大的角色,建立舆论自由的环境(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自由),挤压假新闻存在和流通的空间。唯有这样,才能双管齐下,真正起到打假的效果。

另一个条件,还是得回到作为新闻消费者的大众本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真新闻不是无偿的。《纽约时报》在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订阅率急速上升,反映了美国人的水平。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付费新闻的重要性。当然,这个前提还在于“真新闻”不能太烂,否则谁愿意掏腰包呢?

还有,“假新闻”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很多时候也同读者自己有关。面簿因为“剑桥分析”丑闻而成为过街老鼠,就因为人们警觉,面簿的演算法针对消费者的阅读习惯,不断提供类似立场和口味的信息和新闻,就算都是真的,也容易强化他们的偏见,扭曲他们的世界观,让他们忽视铜板的另一面,而觉得自己才是站在真理的一方。

所以作为负责任的公民,人们有必要开始去理解“敌人”的观点,就算是带着“看他们有多荒谬可笑”的心情,也要不时浏览和自己对立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用“同情理解”的态度,尽可能扫除自己的认知盲点。

但是,政府的态度恐怕才是最核心的了。真的要打击假新闻,就不能再继续让真新闻烂下去了。以维护公共秩序之名限制言论自由有它一定的道理,可是也有一定的度,一旦越了界,就会适得其反,假新闻得以横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