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罚或砸钱才能有干净环境,新加坡的整洁并非源自国民素质?

更新:
2023年04月21日 21:11
环境清洁
今年6月起,若未遵守条例自行归还托盘和餐具,将面对更严厉的执法行动。(联合早报)

新加坡人吃硬不吃软?

国家环境局本周二(18日)宣布,从6月1日起,举凡在小贩中心、咖啡店和食阁用餐后,未自行归还餐具的公众,将面对更严厉的执法行动。

当局是在2021年9月于小贩中心实施条例,执法人员会先劝请食客遵守,如果对方屡劝不听才开罚。这项规定在2022年1月进一步在咖啡店和食阁推行。

在6月即将落实的新条例下,初犯者不仅会接到口头提醒,还会收到书面警告;重犯者则将接到罚单或被控上庭。

当局说,“加强版”执法措施旨在强化国人保持用餐环境清洁的好习惯,并阻吓那些屡屡违例不归还托盘和餐具的食客。

新加坡自从推行了“不清理可能会被罚款”的新规,用餐环境确实不再处处都杯盘狼藉,也让更多食客改变看法。

新加坡管理大学本月初发布的年度“公共环境清洁满意度调查”发现,多达95%的受访者去年到咖啡店或小贩中心用餐后,都会自行归还托盘和餐具。这比2021年的调查增加46%。

这个增幅在多大程度上是因刑罚奏效,或许很难说得准,不过调查揭露,78.4%的受访者声称,他们之所以会自行确保餐桌的整洁,是因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并非为了避免被罚款。

吊诡的是,踏出咖啡店和小贩中心后,国人对于保持其他公共场所干净的社会责任感,似乎就没那么强烈了。

看看同一项调查的下列几组数据:

  • 针对公园、商场、地铁站等处,77%的受访者认为保持这些设施的清洁是“政府的责任”,相较2021年上升了4%;
  • 以垃圾桶太满溢出垃圾的情况为例,59%(与2021年持平)认为这是因清洁工没能有效地完成他们的工作,另有81%(比2021年多出21%)建议当局为清洁服务拨出更多预算;
  • 被问及“为何新加坡环境如此干净?”时,多达九成的受访者将其归功于清洁服务的效率,意味着他们没有把个人责任视为关键因素。
环境清洁
确保地铁站清洁并非大众的责任?(海峡时报)

调查结果难免令人有这样的联想和解读:

如果当局实施罚款、或加大力度取缔违例者,新加坡人就“感到”有责任保持环境整洁;反之就变得“事不关己”,认为应该靠当局或聘请更多清洁工来解决问题。

六成公众认为保持公厕清洁是个人责任

新加坡行善运动总干事袁国栋博士日前在一篇评论中,探讨新加坡在应对环境清洁的策略上,应否采取“萝卜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即软硬兼施)的方案。

他认为,自当局推出“不归还餐具会罚款”的新条例后,本地用餐环境的整洁度明显提升许多。

“换句话说,归还托盘计划之所以收效,是因为在使用了多年的‘萝卜方法’后,我们毅然决定必须改用‘大棒方法,所以才成效斐然:桌子更干净了,公共卫生更理想了。”

袁国栋在文中举出的另一个例子,是新加坡公共厕所的清洁度,其核心问题是:

保持公厕清洁,究竟是谁的责任?

根据“公共环境清洁满意度调查”,81%的受访者普遍对新加坡的公厕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其中以市区或中央商业区商场内的公厕满意度最高。

环境清洁
调查显示,国人对市区或中央商业区商场内的公厕满意度较高。(海峡时报档案照片)

然而,对于咖啡店和小贩中心的厕所,公众的满意度就有所差距,分别只有53%和63%的受访者感到满意。主要不满意的环节包括厕所散发的异味、以及地板潮湿或有污渍。

袁国栋对上述两个公共场所的公厕分析说,大部分消费者一般去小贩中心或咖啡店用餐,吃饱了就离开,很少会特地到这两处上厕所。

商场厕所的存在与作用则和商场其他设施一样,是为了确保顾客能留在商场内越久越好,促进更多消费。因此,商场厕所的环境和卫生就必须达到能让顾客高度满意的水平。

他说:

“这也印证了新加坡也能有干净的公厕,但前提必须出动钞能力(financial component)。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求咖啡店和小贩中心业者改善潮湿和发臭的公厕,解决方法就是提升这些场所的商业价值和可行性。”

袁国栋说,也有人建议为咖啡店业者提供津贴,聘请更多专业的清洁工。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持公厕清洁成了业者的责任,但要让顾客改变对公厕的既定印象,这些成本想必也不低。

那么,在保持公厕清洁方面,公众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公共环境清洁满意度调查”指出,六成受访者认为使用者有责任维持公厕清洁,比2021年的调查多出12%。

其他反馈依序为公厕经营者(18%)、清洁工(13%)、公厕所在处的经营者(9%),仅有1%认为政府有责任确保公厕清洁。

袁国栋因此做出这个结论:

“或许在‘萝卜’和‘大棒’的应对方法双管齐下时,新加坡公厕更清洁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

确保环境清洁,该砸钱还是省钱?

环境清洁
新加坡的清洁工作,大部分由外劳和本地年长员工承担。(联合早报)

另一方面,英国BBC曾在2018年的一篇专题报道中,探讨过“确保新加坡公共环境一尘不染需花费多少钱”,文内有一个数字相当吸引眼球:

新加坡一年花在清洁公共环境上的费用至少1.2亿新元。

别忘了,那是2018年的“账单”,现在或许不止这个数目。

文章也对比新加坡和海外的情况,指出新加坡的清洁工作大部分是由外劳和本地年长员工承担。但是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地,并没有同等的低成本劳动力。

“然而随着新加坡人口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越变越昂贵时,根本无法承担得起聘请这么多清洁工的费用。”

公共卫生理事会2020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有5万8000名清洁工每天清理垃圾,确保环境清洁和卫生。

从今年7月起,清洁工的月薪也将分六年逐步调高

虽说在属于必要服务的清洁领域制造工作机会也很重要,但过度依赖清洁工也不是长远之计。

公共卫生理事会主席爱德华·迪西瓦当年接受BBC采访时如是说:

“如果能灌输和培养良好习惯,让公众不会随地乱丢垃圾,那用来聘请清洁工的数百万元预算,就可以腾出来更好地用在健康和教育方面。”

回到文章开头讨论的归还托盘计划,实施罚款、砸钱宣导卫生意识或聘请清洁工,短期内依然还是必要的。毕竟新加坡人的社会责任感是否能尽快提升,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