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青少年“闹失踪”? 今年一周内曾出现四起寻人启事

更新:
2023年03月20日 21:00
青少年失踪
警方今年迄今已发布八起青少年寻人启事,失踪者年龄都在16岁或以下。(海峡时报示意图)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速读网上新闻或滑手机浏览社交媒体,有时会看到由警方部队或亲人家属发布的消息,告知某个少年或少女失踪,吁请公众加紧留意。

新加坡警方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警方已发布八起涉及16岁或以下青少年的寻人启事,最新一起是上周五(17日)发出的,寻找一名失踪的12岁男孩的下落。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八起寻人启事中有四起是连续在一周内发出的,而且这些失踪者的年龄都不足16岁。

过去两年,属于该年龄层的寻人文告略增,从2021年的至少18起升至去年的至少26起。

然而,红蚂蚁登录警方部队网站时发现,今年所发布的寻人启事,只剩一名15岁男生还未被找获。其他文告则是关于失踪年长者、或是替过世新加坡人寻找直系亲属,或寻找涉及刑事罪但下落不明的嫌疑犯。

按照这种迹象推测,大部分青少年相信在失踪不久后都已返家。

青少年离家,是抗议还是逃避?

新加坡儿童会青少年服务中心总监李慧娜告诉《海峡时报》,有几个因素造成孩童或青少年离家出走,如家庭纠纷、想和朋友聚在一起,甚至是因在外头玩得太晚,过了宵禁时间后索性不回家。

李慧娜说:

“我们相信,青少年选择逃家,并不是因为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反之,这种行为只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用来面对他们找不到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一些情况下,青少年离家也是因他们不再有归属感,觉得住家环境已不适合安全居住。”

根据自爱家机构提供的一起案例,一名中一(13岁)女生曾在半年内三度离家。

青少年失踪
一名13岁女生因成绩不理想,两次和母亲大吵后离家出走。(海峡时报示意图)

第一次,她因考得不好和母亲大吵,母亲责骂她成天机不离手,才会使得成绩不理想,她当晚趁自己独自在家时离家。两个月后,母女俩因相同理由发生口角,女儿一气之下又闹失踪。

最后一次,女生则是因看到父母争吵,觉得家里像个战场迫使她想立即逃离,便带着钱包和易通卡离家出走。

女生三次逃家,都是在街头游荡,走累了就“投靠”阿姨家。过后,母亲才被告知女儿在外头过了一夜。

有专家认为,青少年离家出走,是想“重拾自由”,不希望事事都被父母管控。

飞跃社区服务高级社工杨成新说,青少年在成长阶段渴望自主权,要父母给他们多点自由。这反而引起家长的关注,对青少年施加更严格的限制与管控。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难以沟通。青少年渐渐产生了念头:离家出走才是唯一出路,才能找到向往的自由。”

尤其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居家办公与学习,在家发生口角与纠纷的几率无形中也更高。

杨成新认为,虽然没有数据显示,疫情暴发后有更多青少年逃家,但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会加剧家庭成员的紧张关系,尤其是那些已经面临多种问题,援助又有限的弱势家庭。

儿童会青少年服务中心总监李慧娜也认同,疫情可能是亲子关系变质的导火线。但疫情期间,儿童会处理的青少年离家个案,反而有所下滑,或许是因为防疫措施下,必须严格待在家,加上警方加强巡逻所致。

青少年失踪
专家认为,除了因家庭纠纷,青少年也有可能想和朋友聚在一起而离家出走。(联合早报示意图)

年纪尚轻就萌生离家出走的念头,绝对有其风险。最危险的就是那些四处游荡的青少年,有可能会遇到不法之徒,趁机对他们下手。

11岁至20岁失踪人口比例最高

去年2月,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也揭露失踪人口的情况。

他透过国会书面形式答复议员询问时揭露,2019年至2021年,共有5072名新加坡人失踪,其中15%为孩童或年长者。

青少年失踪
(资料来源:内政部/红蚂蚁制图)

纵观这三年的数据,年龄介于11岁至20岁的失踪者也呈现下滑的趋势,但占比是所有年龄层当中最大的。

尚穆根当时说,警方会优先关注高风险失踪群体,包括孩童、年长者,以及患有智力障碍者。

警方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指出,当他们接获失踪人士相关的报案时,他们会询问报案人以索取相关资料,如失踪者的精神健康、最后一次在哪里见到他等。

青少年失踪
警方利用电眼画面判断失踪者的可能行踪。(海峡时报)

除了发布寻人启事寻求公众支援,警方必要时也会与其他政府机构合作,如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教育机构,及医院等。警方也会利用闭路电视画面,判断失踪者的可能行踪。

警方网站显示,若有失踪者案件要通报,强烈鼓励公众拨打999或到邻里警局报案。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