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大选即将在11月19日举行,各政党如火如荼展开竞选活动,经历多年政治纷扰的选民也将决定把手中一票投给谁,甚或决定是否要去投票。
红蚂蚁以下精选本届马国大选的“四大看点”:
一、生活费飙涨
全球陷入大通胀时代之际,马国亦无法幸免于难,已存在多年的“低收入高物价”现象,更让不少马国民众捉襟见肘。
据马国财政部预测,马国今年通胀率将达到3.3%,明年则介于2.8%至3.3%。
生活费问题毫无疑问将是马国本届大选的最热课题,各大阵营势必得为此提出解决之道。
国会解散前,巫统主导的马国政府曾在10月7日公布了一份“短命”财政预算案。
当局在该份总值3723亿令吉的预算案当中派了不少“糖果”:
550亿令吉用于补贴、社会援助及奖掖,其中就包括了78亿令吉的援助金(BKM),预计将有多达870万人受惠,另外还有25亿令吉作为每月援助45万个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福利局援助金。
预算案还宣布把中等收入群体所得税率降低2%。
然而,这些宣布事实上只是“看得到但吃不到”的糖果。马国财长前脚刚在国会宣读完预算案全文,后脚国会便解散。
这意味着,预算案势必得在新一届国会重新提呈并三读通过才算数。
但国阵“白忙一场”的意图也不言而喻,选民如果想吃到这些“糖果”,那就得票投国阵,变相让预算案成为自己的竞选宣言。
反对党阵营则加大力道,针对生活费高涨问题猛烈批评执政的国阵。
希盟预计会在11月2日公布竞选宣言,据希盟首相候选人安华透露,其竞选宣言的核心将与生活费等课题有关。
但希盟本身也背负着无法履行宣言的前科。
希盟在2018年大选提出的宣言,被不少学者专家批评不切实际。
希盟胜选后执政也确实陷入了无法兑现宣言的争议,希盟政府的时任首相马哈迪甚至还用“宣言不是圣经”的说法开脱,引起哗然。
回到本届大选,如何说服选民宣言并非空头支票,同时避免给人留下只会批评,却无法提出解方的印象,将是再战江湖的希盟必须正视的问题。
深受生活费飙涨之苦的选民最终如何抉择,值得关注。
二、各大政治势力将如何合纵连横?
自2018年那场政治海啸后,马国政治进入山头林立的碎片化状态。
目前台面上实力较强的联盟是国阵、希盟和国盟,但是否有任何一方能取得过半席次执政,却没人说得准。
东马的砂盟和沙盟预计将成为关键,国阵和希盟更为此开出委任东马副首相的承诺。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小党小派仍在伺机而动,希望藉着抢下少数议席,待价而沽,成为造王者。其中,就包括了马哈迪领导的“祖国行动阵线”。
马国近年来政治青蛙频现,导致政坛一片乌烟瘴气。
最近生效的反跳槽法虽能解决个别议员跳槽的现象,但并未明文阻止整个政党跳槽。
如果没有任何一个阵营在本届大选取得决定性的议席数量,那各种合纵连横的政治戏码就仍有可能上演。
自2018年起,政权三度更迭,投票选举的结果被政客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不少选民深感反感。
经历过手中一票最终形同虚设的失望,加上近年来政治的不稳定,马国选民是否还会踊跃投票,也值得观察。
一般分析认为,投票率低通常对反对阵营不利,相反的,对死忠支持者较多的巫统则相对有利。
本届大选也是18岁选民首次参与投票的全国大选,选民自动登记制度也让合格选民人数大幅增加,这两项选举改革是否会给马国带来政治新气象,亦颇受关注。
三、贪污丑闻还会影响选情吗?
2018年希盟击败国阵60年霸权,最重要的催化剂,毫无疑问是前首相纳吉陷入的一马公司丑闻。
到了2022年,“濒海战舰丑闻”则堪称是本届大选版本的一马公司丑闻。
据马国公共账目委员会揭露,马国国防部2014年和一家名为莫实得的海军造船厂签约制造六艘濒海战舰。
不过,尽管马国国防部截至2020年10月已支付60亿8300万令吉,但莫实得却一艘战舰也没造出来。
马国前海军首长阿末南里因濒海战舰丑闻为此被控3项刑事失信罪。
解密文件也显示国阵主席阿末扎希和该丑闻有关。他被指过去担任国防部长时,无视海军需求,在承包商游说下,径自更换濒海战舰的设计。
分析认为,濒海战舰丑闻有可能对国阵选情造成冲击。
阿末扎希等巫统领袖也仍有贪污官司在身,本届大选更被不少人视为是为了给阿末扎希脱罪而不得不提早举行,相关贪污丑闻是否最终给国阵带来如同2018年政治海啸的反噬,值得关注。
四、硬在雨季办大选是否让选民“赌烂”?
马国部分地区常年会在年底遭逢水灾。
去年雨季带来的水患,更导致54人身亡,60亿令吉经济损失。
但在阿末扎希等巫统大佬施压下,马国首相依斯迈沙比里最终决定在水灾可能来袭的年底举行大选。
本届大选的投票日落在11月19日,尽管马国气象局排除了大型水灾在11月上旬来袭的可能性,但也警告如今的天气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雨季办大选的决定,被在野阵营和民间组织批评,就连马国卫生部长凯里也表示,大选征用的人力,将使救灾人力受限。
部分水患重灾区的选民已对大选偏偏在此时举行感到失望,这股挫折感最终是否引发对始作俑者国阵的怒气,让原本的支持者投下“赌烂票”,也将左右本届大选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