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躺平已经out了,中国无业Z世代现在自称“老鼠人”

“老鼠人”的生活方式也有点像床上摆烂(Bed rotting)。(ALAMY)
“老鼠人”的生活方式也有点像床上摆烂(Bed rotting)。(ALAMY)

集体认领“老鼠人”称号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本是形容人人痛恨之物。

如今,中国的无业Z世代却反其道而行,主动“拥抱”老鼠,自称“老鼠人”,调侃现实,也自我解嘲。

这些“老鼠人”生活方式更接近城市的”隐形人”,没有正职,靠副业、打零工(gig work)或父母接济维生,甚至长期宅家。他们像老鼠一样潜行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偷偷摸摸,不被关注,却也顽强生存。

“老鼠人”每天日夜颠倒,除了日常的吃喝拉撒,其余时间要么在睡觉、要么在玩手机,其它的事情能拖就拖,也没什么需求和目标。

“老鼠人”通常有三个主要特征:

这一标签背后,实则藏着当代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时的无力感与深层焦虑。许多人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认同“老鼠人”身份,表达出“既摆烂又想改变”的矛盾心情。

网上一篇评论更指出,“低能量老鼠人”的视频博客,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热度甚至超越早年流行的“高能量精致生活”视频,成为最新的流量密码。

微博、小红书和抖音等社媒平台上,Z世代“起床后又频频回去睡觉”以及相关话题的视频比比皆是,点击率都突破上亿次,“老鼠人”跃居2025年新晋人设。

小红书上关于老鼠人的相关话题。(小红书截图)
小红书上关于老鼠人的相关话题。(小红书截图)

在一段流传广泛的视频中,一位年轻女子分享了她的“老鼠人日常”:

上午11点20分醒来,下午1点20分吃外卖,2点钟继续小睡,傍晚点奶茶,喂猫后继续回到床上,晚上吃饭、看剧,凌晨2点半再入睡。她在视频结尾说:“人怎么能这么快乐呢?”

Loading embed...

“老鼠人”是“躺平”的升级版?

“老鼠人”这种生活态度被视为“躺平”文化的延续。

更早前,Z世代和年轻的千禧一代开始通过“躺平”,主动放弃传统的“成功学”,不内卷、不加班、不拼搏,不追求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以这种无欲无求”的处事态度来拒绝中国盛行的加班文化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他们不再遵循“996”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许多人表示自己干脆不工作,或者只是做最低强度的工作以维持生计,拒绝成为资本家赚钱的机器、被资本家剥削的奴隶。

这一代人的抗拒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在欧美,Z世代也发起类似的职场抗议:他们提““周一只付出最低限度努力”(Bare Minimum Mondays)与“精神离职”(quiet quitting)等概念,通过降低职场投入,对抗无止境的压力与情绪劳动。

目前,全球有数百万Z世代失业。据统计,今年美国有超过400万Z世代处于无业状态,而中国,截至今年2月,每6名年轻人中就有1人失业。很大一部分是工作尼特族(Neets),即不工作,不上学或接受培训的一群。虽然拥有不错的学历和技能,也渴望工作,但始终缺乏合适的岗位。

信心与职业发展教练、英国公共关系学会主席Advita Patel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解释说:

当你每次投出简历,却总是石沉大海或遭到拒绝,不只自信心会遭受严重打击,心理健康也会持续受到伤害。 从本质上看,与其苦苦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地位,不如选择拥抱“老鼠式”生活,这反倒成为年轻人重新掌握人生主导权的一种方式。 这不是懒惰,而是对生活以及未来方向的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退出人生的主流轨道,反而变成了一种既充满吸引力,又能保护心理健康的选项。

鼠族VS老鼠人

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中国一线城市也曾出现过被称为“鼠族”的打工人。但与如今流行的“老鼠人”概念相比,两者的处境和心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当年所说的“鼠族”,多指北上广等大城市里的打工一族。他们住在地下室、挤公交、生活条件艰苦,但心中怀抱着希望。即便辛苦,也觉得生活是在向上的,只要熬得住,就有出头之日。

而如今的“老鼠人”却大不一样。他们未必贫困,但普遍精神状态低迷。更对未来感到悲观,觉得前路只会越来越差,看不到任何希望。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过去的“鼠族”相信苦尽甘来,吃的是“暂时的苦”;现在的“老鼠人”则是在承受“无尽的苦”,看不到尽头,也不再相信改变的可能。

(ALAMY)
(ALAMY)

不能沉迷“老鼠人”生活

在短期内,逃避当前的就业市场危机或许能带来一种暂时的解脱幻觉,但从长期来看,这并不会让你更接近“找到工作”的目标。

心理治疗师Eloise Skinner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指出,这种逃避方式可能会让人更加沮丧,准备好重新面对现实的时候,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处境比一开始还要糟糕。

“要承受持续的拒绝确实不容易。但那些愿意将自己置于挑战之中的人,更可能培养出韧性和适应能力,也更能为机会降临时做好准备。相比之下,选择暂时退出的人,可能会逐渐感觉被同龄人甩在后头。”

Eloise强调,只要将“休整”作为短暂的重启,而非永久性的退缩,大多数年轻人依然能够重新振作,甚至以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回归职场。

她也提醒年轻人,不要过于高调地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老鼠人”式的生活状态,以免这些内容在日后求职时被招聘人员看到,形成负面印象。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