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表扬服务好也不能乱给小费 在某些城市会弄巧反拙

更新:
2023年06月16日 14:58
小费文化
小费文化在新加坡并不普及。(联合早报示意图)

自愿给VS必须给

蚁粉看剧时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节:

旅馆门童把行李箱搬到客人房门前,对方前来领取时说了感谢,正要关起房门时,门童问道“还有什么能为您服务的吗?”

客人似乎未领会其“话中有话”,再次致意后就真的关门了,留下门童无奈地转身离开。

懂的人应该会懂,门童是想要赚外快要点小费,可惜希望落空。

众所周知,小费是为了感谢优良服务所给予的额外费用。

新加坡虽然没有相关数据反映多少国人会选择给小费,但这个文化在狮城并不普遍,不少旅游网站都会注明,新加坡业者和商家一般都不会要求收小费。

在新加坡,大部分餐饮和娱乐场所都已经“自动”将服务费添加到账单上,因此在消费者的认知当中,既然都已付了服务费,那就大可不必再装阔气多给一笔小费。

小费文化
电召服务平台会提供小费选项,让顾客决定是否愿意“加码”。(互联网)

话虽如此,在极力推广无现金付款的新加坡,一些电召服务平台如Grab还是会提供小费选项,让给出高评的顾客自行决定,是否愿意再加码“打赏”。

对于喜欢出国旅行的蚁粉来说,搞懂在国外消费时的小费文化就很有用,也是出行前的必备功课。

毕竟有些地方不给小费不行否则会得罪对方,有些地方把给小费视为“多此一举”,只需一句简单的道谢就足矣。

日本给小费可能会被店员“追着跑”

在日本,顾客给小费不仅非常罕见,甚至会令店家感到尴尬。

总部设于英国的旅游业者“探索日本”(InsideJapan Tours)发言人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即使旅客已被告知无需给小费,但一些人还是希望能通过“散财”对服务表示赞赏,只不过这有违当地文化。

小费文化
旅游业者透露,旅客为服务生留一些钱是很常见的事,但往往会被拒绝。(互联网)

他说:

“顾客在餐厅为服务生留下一些钱后,服务生追出餐厅把钱还回去是很常见的事。很多外国人不明白,日本人自豪地工作,用日语简单回敬一句‘很好吃’或‘感谢你烹煮这一餐’,对店家而言已经很满足了。”

“不是每次都非得用钱来表达些什么。”

在日本,不只是餐厅业者,网上资料也显示,当地的德士司机、按摩师、理发师等众多服务业者,大多时候都拒收小费。

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给小费还是能被接受的。

小费文化
传统日式旅店。(新报示意图)

在传统的日式旅馆(ryokan),住客可给身穿和服的服务员小费,但必须避免“钱财外露”,需事先把小费放入一个特别设计的信封后才交给对方。

据悉,一些有日本艺伎的私人饭局上,在艺伎献舞歌唱后,顾客也能给小费。

中国大城市逐渐接受收小费

在中国,以往也很少碰到需要给小费的情况。

尤其在一些旅客鲜少踏足的城市和地区,给小费可能还会给人一种介于“无礼”和“贿赂”之间的不良印象。

然而,随着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和习俗的融合,原先的不给小费的不明文规定,似乎出现了变化。

小费文化
图为上海的一个市集。(路透社)

有旅游业者指出,虽然给小费在中国史上曾被视为“没礼貌”,但今时不同往日。

“中国人还是没有给小费的习惯,但在一些有许多外籍人士和旅客的大城市,这已经逐渐被接受。如果到这些地方游玩,向导游或调酒师给点小费答谢他们优质的服务,也无伤大雅。”

在埃及预先给小费能享“差别待遇”?

在北非、中东和南亚等地区,有一种社会规范被称为“baksheesh”,这个源自波斯语的概念意指“施舍”或“小费”。

伊斯兰教的五大教条之一,也是要向穷苦人家施舍。

因此,在埃及给餐厅员工、德士司机、导游和旅馆员工给小费,是司空见惯的事。

有趣的是,这些服务员会给予“回报”,一般相信如果预先给他们小费,他们就会确保给予顾客一流的服务和优惠待遇。

数额方面,服务员要求的也不多,给1至2美元就足够了。

美国服务员工资低,小费不可或缺

在美国给小费,俨然成了当地约定俗成的文化。红蚂蚁在网上找到下列这组数据:

  • 在美国餐馆用餐后支,付15%至20%的小费是必须的;
  • 行李搬运工每件行李收取小费1美元;
  • 酒店清洁工每天至少2美元;
  • 德士司机收取大约15%的小费
小费文化
有消费者在美国餐厅用餐后拍下这张收据,下方显示“账单会添加两成的小费”。(互联网)

旅游礼宾服务公司营运经理彼得·安德逊接受BBC访问时,也分享了在美国消费的经历。

“我最近去了一趟纽约,走进店里拿了一瓶水到柜台付钱,结果被店员要求给小费。不过,水是我自己拿到柜台的,竟还得额外支付20%的小费。”

他说,在美国许多地方,这变相是在给工资较低的员工支付更多薪水,但显然这个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据BBC报道,如今在美国消费,在账单上多付20%至25%是非常基本的。近来,小费的金额及员工所预期的金额也显著增加。

坊间因此浮现美国有“小费通胀”(tipflation)的迹象。

根据某信用卡网站做的调查,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小费金额是账单的约一成;到了70和80年代就增至15%;到了2023年,美国人给的小费金额,约介于账单的15%至25%,平均至少21%。

虽然根据美国法律,给小费完全属自愿性质,而且当地也开始兴起“不给小费”行动,推行更公平的员工薪酬模式,但这方面的进度却十分缓慢。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