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夫妇1300万遗产全捐给慈善 膝下无儿女将新加坡人当家人

更新:
2023年01月10日 18:44
埃瑟里夫妇
本地四个慈善机构受惠于已故埃瑟里夫妇的善款。(The Jo and Gerry Essery Estate)

遗爱人间扶危济困

蚁粉可曾想过这个问题:有一天当你不在了,你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

对于伟大的发明家,留下的是能造福人群的生活必需品;对于博学的哲学家,留下的哲理能供世人不时审视及思考。

然而,有些人可能并非什么大人物,但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把一生的积蓄都回馈社会,与世长辞后,成为大众心中的英雄。

已故洋人夫妇乔和杰瑞埃瑟里(Jo and Gerry Essery),就是很好的例子。

埃瑟里夫妇
乔(左)在2013年去世,杰瑞则于2015年与世长辞。(The Jo and Gerry Essery Estate)

乔在2013年去世,享年89岁;杰瑞则是在2015年过世,终年92岁。

他们与世长辞后,其中一部分遗产(600万新元),在2017年捐赠给本地三个慈善机构,分别为雅西西慈怀病院、全国肾脏基金会(简称NKF)以及新加坡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简称SPCA)。三家机构各获得200万元的善款。

去年,埃瑟里夫妇的另一笔遗产(700多万新元),被捐赠给四个慈善机构。除了上述三个机构各别再获得200万元之外,国家公园局旗下的花园城市基金也获得118万3000元的遗赠。

这对乐善好施的夫妇,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与新加坡又存在着什么样的深厚渊源?

与新加坡密不可分的关系

埃瑟里夫妇年纪轻轻时就和新加坡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埃瑟里夫妇
(The Jo and Gerry Essery Estate)

乔出生于新加坡,一直在这里生活,直到二战初期才迁至南非。

杰瑞则在英国出世,1931年父亲被派到新加坡当工程师,他跟随父亲前来。1942年,日军侵占新加坡时,杰瑞被送往澳大利亚。

几个月后,杰瑞飞往南非和家人重聚,并在那里和乔相遇及相恋,于1945年共结连理。50年代期间搬迁至澳大利亚。

杰瑞后来在新加坡一家玻璃制造厂找到会计师的工作,夫妻俩决定回新加坡定居,并于上世纪70年代正式入籍成为新加坡公民。

两人膝下无儿女,但生活依旧充实。杰瑞继续担任会计师,乔则热衷于慈善事业,是一名活跃的义工,关怀本地弱势群体,还说得一口流利的马来语。

埃瑟里夫妇后半生都在新加坡生活,早已把这里当成家,把新加坡人当成家人。

埃瑟里夫妇
陈华乐医生是埃瑟里夫妇的好友,也是两人的遗嘱执行人。(联合早报)

埃瑟里夫妇的好朋友、也是两人的遗嘱执行人陈华乐医生,在2017年接受媒体访问时就曾说过:

“他们受惠于这个社会,所以他们相信得回馈社会,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他们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很年轻时就结婚了。两人一开始拥有得不多,但非常努力向上,学习如何度过简朴的生活,也持续这样的生活方式直到年迈之时。他们慷慨大方,热衷于帮助他人,所以他们会捐钱做公益,我一点也不意外。”

送暖献爱心,传播正能量

埃瑟里夫妇
哈莉玛总统(右)于2017年出席由全国肾脏基金会和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联办的记者会,两个慈善机构在会上说明如何使用埃瑟里夫妇赠予的首批善款。图左为肾脏基金会时任主席许宝忠。(每日新闻)

如同陈华乐医生所言,埃瑟里夫妇为善不落人后。1300万元的善款触及了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

综合各媒体报道,NKF收获的首批捐款,已用来设立位于马西岭的乔和杰瑞埃瑟里—全国肾脏基金会洗肾中心。该中心于2019年成立,为132名病患提供治疗。

NKF去年收到的200万元善款,将为超过5300名需经济援助的病患和受益人提供洗肾和护理服务。

雅西西慈怀病院同样把捐款用来援助旗下有健康状况、需经济援助,需临终护理服务的病患。病院也设立了一个会堂来感念埃瑟里夫妇。

SPCA将2017年获赠的200万元,用于建造一个名为“埃瑟里教育”的露天亭,用来开展宣导教育工作,也用来作为动物的康复空间。

SPCA会把第二笔善款用来加强协会的救援服务、提升庇护场所、为社区动物和低收入家庭饲养的宠物提供兽医服务,以及开展更多宣导工作。

公园局则在昨天(1月9日)将植物园内的一棵21米高、超过百年树龄的滇缅榕树(Ficus kurzii)赠予埃瑟里夫妇。

有趣的是,植物园同埃瑟里夫妇,也有着奇妙的缘分。

陈华乐告诉《联合早报》:

“乔和杰瑞生前每天早上都会到植物园散步,乔过世后,杰瑞也经常到那里散步。植物园对两人有着特殊意义,他们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尤其是天鹅湖旁的滇缅榕树。”

埃瑟里夫妇
赠予埃瑟里夫妇的百年老树。(联合早报)

这笔善款也将用于协助公园局继续保护本地的自然遗产。

埃瑟里夫妇留给新加坡人的社会遗产,不仅能帮助到真正需要援助的弱势群体、挽救动物的性命,以及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也以行动为国人上了宝贵的一课:

取诸于社会,用诸于社会。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