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些“装饰艺术”建筑 你路过时可曾驻足多看一眼?

更新:
2021年11月02日 21:45
鸟瞰丹戎巴葛火车站
具有低调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的丹戎巴葛火车站。(海峡时报)

美轮美奂

你有听过“装饰艺术”(Art Deco)吗?

“装饰艺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法国流行起来的一种视觉艺术、建筑与设计风格。

“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同时出现,因此装饰艺术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设计的形式,都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

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装饰风格的艺术设计面向的对象多是富裕的上层阶级,因此采用的材料精致、稀有、贵重,而且尤其强调装饰别致优雅。这样的风格也被移植到建筑设计上,纽约市的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就是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装饰艺术”建筑。

当时,兴建这座77层摩天大楼的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公司创建者沃尔特·P·克莱斯勒,要求建筑师将大厦设计成看上去与汽车散热器帽盖相似的装饰物。

这种装饰艺术后来也来到新加坡,与本地一些战前建筑相结合,衍生出新加坡式的装饰艺术建筑(见下)。住在新加坡的你肯定有走过看过,觉得它们与众不同;甚至在不经意路过时,还曾经驻足或回眸过。

丹戎巴葛火车站

丹戎巴葛火车站
(海峡时报)

丹戎巴葛火车站应该是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装饰艺术建筑之一。

这座建于1932年的火车站是由塞尔维亚建筑师伯特必次(D. S. Petrovitch)设计的,据说灵感来自芬兰赫尔辛基的火车站。

丹戎巴葛火车站
丹戎巴葛火车站建于1932年。(海峡时报)

这个火车站的设计汇集了装饰艺术的众多元素:建筑外观和内部都采用大量花卉、几何造型的装饰以及英雄人物的肖像。要知道在当时,这样的设计可谓独树一帜。

丹戎巴葛火车站内部装饰
丹戎巴葛火车站建筑内部有许多美轮美奂的装饰壁画。(海峡时报)

火车站的外墙以钢筋水泥建造,正面柱子上的四尊雕像,是由意大利雕塑家Angangiolo Vannetti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分别代表农业、商业、交通和工业。

四大雕刻
丹戎巴葛火车站外墙柱子上的四个大理石雕刻,分别代表农业、商业、交通和工业。(海峡时报 / 红蚂蚁制图)

旧加冷机场

旧加冷机场
旧加冷机场的搭客大厦。(海峡时报)

加冷机场是新加坡首个民用机场,象征着新加坡民航事业起步,由英殖民政府建造,1937年落成。时任总督塞西尔•克莱门蒂爵士曾宣布,要将加冷机场建造成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机场之一。因此加冷机场在当时也曾被誉为:

“大英帝国最好的机场”

如今,全球最好的机场之一已变成了樟宜机场,但旧加冷机场大厦的建筑,依然是新加坡最优秀的装饰艺术建筑之一。

加冷机场旧照
加冷机场落成后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联合早报)

机场是由当时首席建筑师,弗兰克·多灵顿·沃德(Frank Dorrington Ward)所带领的团队设计的。内部的栏杆和柱子,都有装饰艺术的细节,也结合了早期的现代主义。

可惜的是,1955年巴耶利峇机场建成后,加冷机场就停止运作,它作为民用机场的使命。原来的搭客大厦被保留下来,在1960年至2009年之间,成为人民协会总部。人协搬离后,它就一直空置着。

加冷机场内部
旧加冷机场自人协搬离后,建筑内部已陈旧不堪,但依然可看到装饰艺术风格的栏杆和柱子。(联合早报)

中峇鲁战前组屋

中峇鲁战前组屋
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建造的中峇鲁战前组屋外形有强烈的装饰艺术风格,是新加坡一道养眼的风景。(海峡时报)

为改善当年新加坡人的居住环境,英殖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开始建造居民楼。1936年至1941年期间,建筑师阿尔弗雷德(Alfred G. Church)被委托为中峇鲁设计住宅。

他的设计是一种被称为流线型现代风格的修改形式,也是装饰艺术运动晚期发展出来的设计形式。

中峇鲁马蹄楼
中峇鲁的这些四层楼组屋,又成为“马蹄楼”。(联合早报)

建筑外墙没有太多装饰,主要利用屋子前的弧形楼梯、露台、圆形柱子等实用建设来表达美感。

中峇鲁战前组屋
(海峡时报)

国泰大厦

国泰大厦
改造后的国泰大厦在门脸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海峡时报)

国泰大厦的外立面有一个极具标示性的巨大竖向标识——Cathay,它曾经是新加坡最高的建筑物。

国泰大厦的原建筑,是由弗兰克·布鲁尔(Frank W. Brewer)所设计,不但是一座拥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大楼,同时也是新加坡第一座摩天楼、第一个装有空调而且播放欧美电影的电影院。

旧国泰大厦
(国家档案馆)

1939年落成的国泰大厦原是一座16层高的公寓楼,据说也是当时东南亚最高的建筑。后来在1978年翻新后,只保留了建筑正面。1999年投入一亿新元重建后,于2006年将前面的旧建筑与后方的现代化玻璃建筑结合为商住两用的地产。

新的国泰大厦
2006年落成的新国泰大厦。(海峡时报)

红灯码头

红灯码头原址
红灯码头原址,如今成了富丽敦海湾酒店美轮美奂的大堂。(联合早报)

红灯码头(Clifford Pier)是弗兰克·多灵顿·沃德设计的另一个建筑,位于新加坡河畔,是当年远渡重洋的移民登陆的地方。

其英文名以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克利福爵士(Sir Hugh Clifford)的名字命名,于1933年6月3日正式启用。

后因码头建好后,安装了一盏为船只指明码头位置的大红灯,因而被称为“红灯码头”。

红灯码头原址
红灯码头原址。(海峡时报)

红灯码头的装饰艺术设计被描述为“整洁和简单”,屋顶由多根混凝土拱形桁架承托,是上世纪30年代盛行的无柱建筑结构的例子。

现在,红灯码头已成了2010年开业的富丽敦海湾酒店(The Fullerton Bay Hotel)的大堂兼高档餐饮区。

鸟瞰富丽敦海湾酒店(The Fullerton Bay Hotel)
鸟瞰坐落于红灯码头原址的富丽敦海湾酒店(The Fullerton Bay Hotel)。(联合早报)

侨福广场

侨福广场
坐落于武吉士地铁站附近的侨福广场,有着让人一眼难忘的建筑外观。(海峡时报)

侨福广场(Parkview Square)是装饰艺术风格的现代诠释,外墙糅合了花岗岩、漆艺、青铜与玻璃等装饰元素,还被本地民众亲切地称为“哥谭广场”或“蝙蝠侠大楼”,因为它与哥谭市惊人地相似。

Atlas酒吧
一走进侨福广场大堂的Atlas酒吧,进入眼帘的都是奢华的装饰艺术风格。(Atlas Bar)

这座融合了装饰艺术和巴洛克元素的建筑,是由美国James Adam设计公司和新加坡DP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灵感来自于纽约1929年落成的章宁大厦。

大马德拉斯酒店

大马德拉斯
大马德拉斯(The Great Madras)。 (FARM Architects Pte Ltd)

位于小印度的大马德拉斯酒店(The Great Madras)所在的建筑,和中峇鲁的战前组屋一样,是由新加坡改良信托于上世纪40年代建造的。

这座建筑虽然被重新修复,但依然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与外观。每层楼阳台的砖砌、上海的灰泥柱基和酒店后方标志性的旋转楼梯,都是最佳证明。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