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其实不姓花? 从古诗考据真实的花木兰

更新:
2020年09月30日 21:33
迪士尼花木兰剧照。(互联网)
迪士尼花木兰剧照。(互联网)

木兰很可能根本不是汉人

近期,迪士尼《花木兰》电影引发各界讨论。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1998年的动画版《花木兰》被誉为一代经典。然而今年由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电影,斥资2亿美元而且云集大牌华人影星,卻因剧情编排荒谬、人物塑造扁平、核心概念混乱等种种因素,饱受观众们的批判。

20200930-mulan.jpg
花木兰剧照。(迪士尼)

不论众人如何批评,都不能否认在华人世界中,“花木兰”的题材,是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文学、影视相关作品多不胜数。不仅限于近代,也广被古人所歌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不乏这位女英雄的身影。

然而,翻遍史书,在正统的官方文献中,却从未有“花木兰”的相关纪录。

“花木兰”传奇,流传在民间野史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木兰诗》。这首诗也是这个传承千年、脍炙人口传说的起点: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天子)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的第一段,和历代花木兰的故事起头一样,因为父亲被征召从军,但可能因为年老或身体因素难以赴任,又膝下无子,木兰毅然决定代父出征。

20200930-mulanci.jpg
木兰辞节选。(互联网)

然而诗中并未提到任何故事的时代背景,这也是被历代木兰迷争执不下的疑点之一。

1998年动画版木兰,时代背景被设定在汉朝(西元前202年到220年),反派是匈奴。有没有发现,2020年的真人版电影,反派变成了柔然?

20200930-bad.jpg
动画片版花木兰。(互联网)

被后世多数认同的,木兰传奇的时代背景,更有可能是魏晋南北朝(西元220到589年)。这也直接牵扯到了木兰的身世,在电影里瘦削娇小、符合华人审美观的木兰,很可能根本不是汉人。

在第三句当中,诗歌描述着当时国家领导人大举兴兵出征。请注意文中是记载着“可汗”大点兵,各位看倌请记着,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汉人皇帝,绝对不可能自称为“可汗”。

20200930-kehan.jpg
游牧民族示意图。(互联网)

“可汗”的名号一直是游牧民族领导者的尊称,蒙古的“成吉思汗”即是一例。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

经过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后,由司马氏晋朝短暂统一后,因内乱衰微,数支游牧民族便趁机大举入侵中原并建立政权,即为“五胡乱华”的著名历史事件。木兰效忠的对象,极有可能是由鲜卑人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如此,当时领导人自称“可汗”方为合理。

20200930-kehan2.jpg
游牧民族示意图(互联网)

按当时兵制,以征服者的姿态入主中原的胡人政权,军队组成成分多为胡人(重用汉人兵将有反叛可能)。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也符合当时“军户”的制度,即户籍隶属军府者接到征召令有义务挑选男丁出兵。

和文弱的汉人女子不同,胡人女子因为相对严峻的游牧生活,骑马驰骋和弯弓射箭都不在话下。相对勇烈的性格和英武的气质,都使“代父从军”有了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天生神力、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气”。

20200930-nv.jpg
在古代,游牧民族女生也上战场。(互联网)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第二段描写着木兰踏上征途的过程。第一句不仅是描写木兰东西南北的去大采购,恰好也符合当时南北朝士兵自备武装的制度。不像现代去当兵,国家会公发装备枪械。

“黄河”、“黑山”、“燕山”等关键字,不但描述战事的地点,也进一步佐证了木兰服役于北魏军队的臆测。

20200930-caoyuan.jpg
(互联网)

黑山,考据称即“杀虎山”,位于今日蒙古呼和浩特东南处;燕山则为“燕然山”,为今日蒙古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在正史文献中,北魏与柔然部落确实爆发过一连串的激烈战争,诗歌记载的恰好吻合于古战场的地点。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三段和大多数木兰的影视、文学作品的结尾相符。经过长年的征战后,木兰建功归国,然而婉拒了当时皇帝给的的升迁机会,选择衣锦还乡。

20200930-kehan3.jpg
游牧民族示意图。(互联网)

有趣的是,在这边皇帝不仅被称作称“可汗”,又被称作“天子”。

“天子”便是不折不扣汉族皇帝的尊称。虽然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历史上的北魏政权,虽然以胡人身分入主中原,但掌权后却大力推动汉化政策。如此一来,既称“可汗”,又称“天子”,也不足为奇。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最后一段叙述着木兰衣锦荣归的过程。

20200930-mgb.jpeg
(互联网)

第一句的“出郭相扶将”的“郭”是指城墙的意思,叙述着木兰家人扶老携幼的出城欢迎。由此可知木兰家人是生活在城市的百姓,而非逐水草而居、居住在帐篷或蒙古包中的游牧民。

但在此也非不合常理之处,汉化后的胡人,因应生活型态改变居住于城市中,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

大家是否记得刘亦菲在电影前段相亲时,画了一副浮夸的大浓妆?放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有点像丧礼用的金童玉女。要是有人敢顶着这副妆容出门,肯定会吓坏不少路人。

20200930-mulan make up.jpeg
2020花木兰电影中,刘亦菲的''花黄妆"。(互联网)

但其实这是有考据的。

请见第四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副在现代绝对无法引起流行的、就是古代的“花黄妆”。只能说的审美观会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改变,唐朝不也都喜欢丰腴的胖女人么?

木兰不姓花?

有没有发现,通篇《木兰诗》,从未提到过木兰姓“花”。那“花木兰”又从何而来呢?

徐渭徐文长,明代文学家,著作杂剧《四声猿传奇》的第三折《雌木兰》中,记载着木兰姓花,被后世广传。但请注意,这个叫做剧本,不叫史书。简单说起来,木兰姓花,是这位仁兄掰出来的。

20200930-cimulan.jpg
《四声猿-雌木兰替父从军》插图。(互联网)

至于为何胡乱编派,就像之前说的,没有官方正史佐证,无从考据,反正是剧本,就将就一下吧(徐渭视角)。

而其他文献,如《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姓朱、清朝《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则记载木兰姓魏。但换个角度想,也有可能姓名本来就叫“木兰”,因为是鲜卑胡人的可能性很大。“木兰”可能仅是汉字对胡语的译音。

还是那句话,没有官方文献佐证,无从考据木兰姓氏。不仅姓式,时代背景、出身地点都有争议,连“木兰”是否真有其人,都是千古难解的谜题。

20200930-mulan01.jpg
(互联网)

但,那又如何呢?

《木兰诗》作者佚名(不知何许人也),很可能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而是经后人数度润饰、修改的文学著作。

而“木兰”代表的形象,是代父从军的勇气、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是华人文化中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

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或可能有这么一个人,没有屈从于女儿身,愿意为了家人执干戈保家卫国,最后在事业的巅峰时又急流勇退,回乡安守一生。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也是中华儿女的一种情怀。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