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地名 认识岛国最初的地形与环境

更新:
2022年08月30日 17:29
五十年代的大巴窑中心 (Roots.sg)
五十年代的大巴窑中心 (Roots.sg)

新加坡地名印记(二)

新加坡城市发展迅速,从前的山水景物早已今非昔比,就连红蚂蚁老家后方的小山和火车道长什么样子,小脑袋也记不清楚了。

不过,幸好岛国还有很多地放的名称仍保持不变,正所谓顾名思义,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一窥新加坡19世纪最原始的地形与环境。

(黎晓昕制图)

 

1. 大巴窑 Toa Payoh - 源自大沼泽

福建话“toa”的意思是“大”,而马来语“payoh”指的是沼泽。19世纪,这里是一片毗连的红树林沼泽地带,因此得名。

这一带后来被开发成多个私人豆蔻、甘蜜和胡椒种植园。不过,由于土地不肥沃,不少农民搬到附近的波东巴西去耕种。当时,波东巴西还是大巴窑区的一部分。

到了20世纪,1962年前,这里成了众所周知的贫民窟,有3,000多户住在简陋房屋内的家庭,居民不是务农,就是小贩、厂工或家庭帮佣。

根据1855年市镇委员会的报告,当时的大巴窑共有15块地被开发成种植园,甘蜜树多达35万5000棵、胡椒藤多达3万8800棵以及2109棵豆蔻树(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2. 后港 Hougang - 源自河的上流或后方

潮州话“港”指的是江河支流,寓意着后港位于实龙岗河的上流或后方,或者是海港后方。

这里早期一片林地,之后开发了不少养猪场,直到90年代,这里的猪农才被安排迁入政府组屋。

为配合在1980年推行的讲华语运动,后港的英文名从 “Hou Kang”改为我们现在所认识的 “Hougang” 。

19世纪末位于后港的椰林园。(国家文物局)

 

3. 巴西立 Pasir Ris - 源自稻田或白沙

这一带在19世纪初被称为“passier reis”,指的是”稻田”,因为当时这里是一个低洼的沿海地区,除了村庄,还开辟了许多种植园。

不过,有更多人则相信“pasir ris”其实指的是”切细的白沙”(马来语“pasir”: 沙, “ris”: 切碎),因为这里有一片细白如银的沙滩。

自19世纪以来,漂亮的白沙海滩是富有人家的度假胜地。殖民时期,企业家伊莱亚斯(Joseph Elias)在这里建造了一栋共有12间房间的海滨豪宅。豪宅于1952年被改建为白沙酒店。(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4. 丹那美拉 Tanah Merah - 源自红土悬崖

马来语“tanah merah”指的是红色的土壤。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17世纪。

当时,这一带有很多海人(Orang Laut) 住在船上靠打鱼为生,他们从海上眺望沿海陆地,红土悬崖尽收眼帘。

1964年丹那美拉一带的海岸线(Wordpress)

 

5. 丹戎加东 Tanjong Katong - 源自岬角或雾气变化现象

马来语“tanjong”意指岬角,也就是伸向海中的陆地尖角。

“Katong”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马来语“katong”指的是一种绝种海龟,或许是这里海角的形状旧时看起来像只海龟,也或许是这里因有海龟出现而得名,如今已无从查证。

另一种说法则是用来形容海景雾气变化的现象。

1920年代的丹戎加东海滩。这里再1970年代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后,才有我们现在所所熟悉的马林百列和东海岸公园。(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6. 圣淘沙 Sentosa - 源自和平与安宁

这地方原叫“绝后岛”(Pulau Blakang Mati)。其中一个说法为早期岛上海盗猖獗,另一个说法则声称“战士”的遗体葬在附近。

1969年,当时的新加坡旅游促进局计划将“绝后岛”改为旅游胜地,于是在1972年举行命名比赛,结果 “圣淘沙” 一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圣淘沙在马来语是指“和平与安宁” 的意思。红蚂蚁屈指一算,“圣淘沙”这个名字一眨眼就进入第50个年头了。

早期未开发的“绝后岛”(Blog To Express)

 

7. 直落布兰雅 Telok Blangah - 源自形状像锅子的海湾

“Blangah”源自马来语,指的是南印度人所用的陶制锅子,马来语“telok“指的是海湾。据说这里的海湾形状因像陶制锅子而得名。

这地方也被称为“坐下”,福建话的意思是“新加坡大门”或“西北大门”。

1299年,来自苏门答腊巨港的王子桑尼拉乌他玛(Sang Nila Utama)眺望海峡时看到淡马锡有个雪白色的沙滩,便和随从到来查看, 他们的登陆点就在直落布兰雅海滩附近。

他之后成为淡马锡的第一位统治者,并把它改名为“新加坡拉” 。

1909年位于直落布兰雅的吉宝港口 (Roots.sg)

 

8. 巴西班让 Pasir Panjang Road - 源自长沙滩

马来语“pasir”指的是沙,马来语“panjang”的意思是“长”,这里因沿海岸一片延伸至裕廊河的长沙滩而得名。

这个地区是1920年代的海滨避暑胜地。许多富有的华人在此建造了度假屋和住宅。

1930年,加冷机场兴建时,居住在加冷河流域的马来家庭被安置在这里,这一带于是成为马来人聚居地。

到了1960 年代后期,从新加坡河到裕廊的整个海岸线都被填海用作集装箱码头。

早期从花柏山鸟瞰巴西班让。(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9. 裕廊 Jurong - 源自两河流间的河角

裕廊的地名由来有好几个,由于这里依山傍海,因此有传说指地名是源自马来语“jerung”(鲨鱼)或“jurang”(深渊)。

不过,最为可信的说法应该是源自马来语“penjuru”(角落)。裕廊就是被裕廊河和班丹河所包围的角落。

早期的裕廊是一片被红树林和淡水沼泽覆盖的泽国,最常见的“居民”是水鸟、蜻蜓、水獭、巨蜥和兰花。(国家文物局)

 

10. 武吉巴督 Bukit Batok - 源自山石爆裂的声音

马来语“bukit”指的是“山”,马来语“batok”指的是咳嗽。

这里曾经是采石场,据当地人说,炸裂山石的声音跟咳嗽声相近,因此将这里称为“咳嗽山”。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山区因为空气较冷,容易引起咳嗽感冒而得名。

除了以上这两种说法,也有人认为“batok”其实应该是“batu”(石头),因为这个山丘有坚固的花岗岩。不过,“batu” 却被误称为“bato”,最后成了“batok”。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相传一名爪哇籍的村长曾说这一带山区长有椰子树,而“batok”其实是爪哇语,指的是椰子。

景色宜人的小桂林就是由一个废弃的花岗石矿场改建成的“市镇公园”。(国家公园局)

 

11. 武吉班让 Bukit Panjang - 源自长长的山脉

马来语“bukit”是“山”,马来语“panjang”的意思是“长”,这个地区就因为延绵到武吉知马一带的山丘而得名。在19世纪,这里就已经有矿场、橡胶场和鞋厂。

1846年, “武吉班让山” 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新加坡地图上,而在1898年的地图上,这里已标出两大山峰,一个是武吉甘柏山(海拔133公尺) ,另一个武吉班让山( 海拔132公尺) 。

这两个山峰当时是新加坡第二和第三最高山峰,仅次于本地最高峰武吉知马山(海拔164公尺) 。

到了1974-1975年间,山里的采石活动导致武吉班让山从海拔132公尺降至113公尺,10年后再进一步降至112公尺。

到了1983年, “武吉班让山” 这个名称已从地图上消失。

1957年,由殖民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现为建屋局)在武吉班让山脚下建设住房,以解决住宅短缺的问题。(Roots.sg)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