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屋设施不合常理,设计者脱离生活?

更新:
2018年05月03日 15:06
组屋
(兰陵生摄)

这翻新不是给人用的吧?

组屋翻新对屋主来说是好事,因为过后屋价往往会水涨船高,等于间接让屋主增加不动资产。

翻新协调差,拖慢工程

但是翻新过程却是一段为期不短的痛,就不说内部翻新,只是说组屋外围设施翻新就好,往往没个两三年也不会完成。而这几年之中,居民仿佛就是住在一个施工中的小工业区。

不少工程是挖土掘地、敲砖钻壁之后,就丢在那边短则数月,长则半年以上不见动静。记得那已经是上届大选的事,因为要拉票而挨家挨户“家访”的议员当时对这种状况的解释是:因为材料还没运到。

材料还没准备好,为什么要先挖?不可以等到材料确定前的更短时间内才动工吗?知不知道那丢在一边纳凉几个月以至半年以上的“废墟”,对居民造成很大的不便?建屋发展局翻新组的统筹及协调,就不能更有效率一点吗?

这一切好不容易结束了,结果一看“完成品”,只得四个字:啼笑皆非

playground1.jpg
(兰陵生摄)

 

playground2.jpg
(兰陵生摄)

没楼梯的滑梯

先说翻新后的儿童游乐场,五彩缤纷的几合一攀玩设施很吸睛,走近一看却傻眼:一、二、三,三道滑梯好棒哦,但是,楼梯在哪里?

很酷吧?这样的设计才符合后现代主义吗?还是形而上学啊?不用楼梯就能溜的滑梯,太碉堡了。唯一比较可以“爬”上去的,是旁边一道细跟状的直上形“梯级”,不仅不适合年纪小的小童,中间的距离也过宽到有随时失足跌下来的危险。

结果,来这儿玩的小孩,都得反其道而行,逆滑梯而上,就不知道这是不是在启发儿童的创意思维。至于更小的小孩,没有楼梯让他们一步步拾级而上,等如完全被禠夺了攀玩的机会。

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设计并没有受到欢迎,因为仅过几个月,就已经空荡荡的了,只偶见女佣坐在滑梯上。

study corner1.jpg
(兰陵生摄)

 

study corner2.jpg
(兰陵生摄)

单人区空间紧迫

再来就是那耗时数年才翻完的组屋楼下“温书区”,当初翻新组为了杜绝之前经常有人利用长凳子睡觉,也为了不让纠众结党的不明来者夜晚在此喝酒抽烟玩牌,于是摒弃了大桌子和长凳子,改成只供个人使用的“单人舱”。

此举当然出于好意,毕竟“温书区”本来就不该名不副实地存在,甚至变相成为非温习意图的聚集场所。但翻新之后,问题来了,看一看新设计的单人座位,桌面小到有点离谱,大概一份大报两面摊开就可以完全覆盖,如果放上书包,就只够放一本课本,这,也太小了吧?

椅子呢?非常符合人体工学——我是说如果是靠着椅背休闲地看书或滑手机的话。要伏案做功课呢,椅子跟桌子之间距离太大,椅子也太矮,又向后倾,刚刚那句符合人体工学的称赞可以完全收回了。

与翻新后的儿童游乐场同一命运,这个“温书区”,根本乏人问津,完全浪费掉。

rain shelter2.jpg
(兰陵生摄)

 

rain shelter1.jpg
(兰陵生摄)

遮雨盖高高在上

第三,是那个遮雨盖,原意一样很好,体恤居民下雨天乘车回来时少了遮雨的有盖下车区。但同样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设计者(我不想称他/她为设计师,因为根本没到“师”的阶段)的“杰作”,遮雨盖比一般有盖行人走道的顶盖还要高一倍多,宽度又小,车子停入遮雨范围之后,乘客下车几乎就已经身在雨中,风大雨大的时候,甚至一开车门,风雨已经飘淋入内。

建这么高的遮盖,究竟为了什么?又不是要给巴士或货车停置,大风大雨时根本起不到作用,形同虚设。设计者是不是应该找一个风雨天,自己站在他/她设计的遮雨亭之下,才晓得自己的设计有多不实际?

市镇会完全无助

如果你问我,觉得设计不对,为什么不反映?诶,我当然有反映,打去市镇会(不是铁锤的),告知情况,对方冷漠一句:“翻新设计不是我们管的。”结束。

完全没有要帮我接去有关部门,完全没有要提供或许可以处理状况的咨询号码,完全不想帮忙。

居委会成员一堆,自己也会有眼睛看,但是有人反应吗?没有。

所以,不要怪我们对社会冷漠。我们只是有样学样。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