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误吞玩具或造成生命危险 但不是每次都必须直奔急诊室

更新:
2023年08月03日 11:30
硬币
小朋友好奇心强,看到什么就往嘴里放,尤其是处于出牙阶段的幼儿。(互联网)

最好还是看紧一点

蚁粉买玩具给小朋友时,是否会留意包装上的适用年龄和安全标签?

小朋友好奇心强,看到什么就往嘴里放,尤其是处于出牙阶段的幼儿。家长一个不留神,孩子可能已经把随手抓到的东西吞下。

几年前就有一名牙牙学语的两岁男童,因误吞乒乓球而活活哽死。还有一名八个月大的幼儿误吞螺丝,窒息丧命。

近期的一项本地医学研究发现,玩具是儿童最容易误吞的异物之一。

孩子不小心吞下东西,自然不可掉以轻心,但不是每个情况都必须送往急诊室。

玩具和硬币风险低 电池和磁铁风险高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竹脚妇幼医院的数据显示:

从2015年初至2016年底,有超过2000名18岁以下的病患因误吞异物而送入急诊室,约七成在6岁以下。

当中,珠子和弹珠类玩具占27%,最常见的异物则是硬币(41%)。所幸这两种物品还算是低风险。

硬币
硬币是本地儿童最常误吞的异物,多数在八天内就会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互联网)

但如果是误吞电池或磁铁这类高风险物品,就不能掉以轻心了。

从2019年至2021年,本地儿童误吞磁铁的个案激增50%,误吞钮扣式电池的个案则倍增。

手表和计算机常用的钮扣式电池,由于体积较小,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玩具使用。

可怕的是,这类电池接触唾液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可能会严重灼伤儿童的喉咙。

一不小心吞入体内,电池腐蚀后泄漏的有害化学物质,也会损害儿童的细胞组织。

电池
手表和计算机常用的钮扣式电池,由于体积较小,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玩具使用。(互联网)

竹脚妇幼医院儿科外科部门主任江立伟医生提醒家长:

“家里的电池不要乱放,也避免在幼儿面前更换电池,以免他们模仿。购买玩具时,也应确保电池不容易松脱。”

误吞磁铁,甚至可能造成肠壁和胃壁穿孔,严重的话必须剖腹处理。

江立伟解释,当超过一粒磁铁进入儿童的消化器官,一旦碰在一起黏住了,把肠壁和胃壁夹在中间,几天内就可能导致肠壁和胃壁坏死。

不必每次都看医生?

但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挂急诊或动手术。

研究发现,超过八成的异物在14天内就会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误吞硬币的儿童,半数在八天内就排出体外,最久的花了37天。

至于钮扣式电池,半数在四天内就排出,最久的花了七天。

因此,若孩子没有任何不适,也没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等危险信号,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在家继续观察。

邱德拔—国立大学儿童医疗中心小儿肠胃肝脏营养科主任谢慧蓉副教授说,如果怀疑孩子误吞了异物,先检查孩子的呼吸是否正常顺畅。

“孩子大哭,其实是好事,证明他的呼吸道没有受阻。”

不过,当孩子拒绝进食或开始呕吐,最好去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照X光,确认异物在体内的位置。

X光
图为一名儿童误吞硬币后,硬币卡在食道的X光图像。(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

如果孩子无法吞咽口水,或过量地流口水,可能是异物滞留在食道,必须利用内窥镜取出。

除了嘴巴,一些幼童也喜欢把东西放入鼻子,因为他们的味觉和嗅觉比触觉更灵敏,往往通过嘴和鼻去探索和认识陌生事物。

别看鼻孔那么小,周围的肌肉其实很有弹性,可放入直径一两公分的东西。

有医生就曾在儿童病患的鼻孔里,挖出贴纸、纸巾屑和小型积木。

鼻子
一些幼童喜欢把东西放入鼻子,因为他们的嗅觉比触觉更灵敏。(互联网)

一般情况下,家长只需要到诊所请医生取出异物就可以了。

切记,不要用手指去硬抠!

这么做可能会弄巧反拙,不但挖不出异物,还会往气管里推得更深。

磁力珠和吸水珠玩具 只限14岁以上适用

为保障儿童安全,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旗下的消费品安全办公室从今年初至今,已要求六家电商平台撤下超过1000个产品栏目。

这些栏目把磁力珠和吸水珠宣传为14岁以下适用的玩具,但这些看似普遍的玩具其实暗藏风险。

  • 磁力珠(magnetic ball toys)

磁力珠体积虽小,但磁通量高。误吞超过两颗,可能会挤压或刺穿肠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是死亡。

磁力珠
误吞磁力珠可能会挤压或刺穿肠道,造成严重危害。(互联网)
  • 吸水珠(water beads)

吸水珠体积非常小,接触水分后却会慢慢膨胀至几十倍大。即使只是误吞一颗,膨胀后也可能导致肠道堵塞,必须动手术取出。

吸水珠
吸水珠接触水分后,会慢慢膨胀至几十倍大,可能导致肠道堵塞。(互联网)

消费品安全办公室署长黄敏依说:

“我们观察到这类产品上架的数量有所增加,我们提醒家长不要购买这类玩具给孩子。制造商也应该确保儿童产品和玩具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