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预料将在11月迎来东北季风,按往年经验,届时全国各地可能因雨成灾。
不过,如何应对灾害现阶段似乎并不是执政巫统的首要课题。
在民间与在野阵营普遍反对,乃至国阵内部仍有异音的情况下,巫统上周五(9月30日)拍板决定,马国国会必须尽快解散,以确保大选在今年举行,即使可能和水灾撞上也在所不惜。
根据马国各家媒体的消息来源,马国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可能会在本周五(7日)提呈2023年财政预算案后的一两天后,寻求国家元首同意,解散国会,并在11月举行大选。
《星洲日报》更独家报道,依斯迈沙比里将在本周四(6日),即提呈财案的前一天入宫觐见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以“寻求后者对解散国会的意见”。

新财案预计糖果派到底
不论哪个消息为准,今年内马国举行大选几乎已是板上钉钉,本周五提呈的2023年财案也将是本届国会的最后一份财案。
巫统欲藉着新财案“派糖效应”举行大选的目的不言而喻。
外媒路透社分析,这份财案将是一份“感觉良好”(feel good)的财案。
换句话说,这会是一份扩张型财案,各种津贴、援助金等“糖果”派好派满,藉此争取选民对巫统和国阵的支持。
同样的,尽管政府开支因各种援助津贴而增加,但马国当局预计不会通过加税或设立新税项来筹措财源,理由当然是为了避免在选前开罪选民。
按过往经验,媒体会用一两天时间针对新财案进行全面报道。
如无意外,随着本周五财案提呈,“让子弹飞一会儿”后,依斯迈沙比里可能就会寻求解散国会。
依斯迈沙比里和阿末扎希各怀鬼胎
过去一段时间,尽管党内高层频频施压尽快大选,马国现任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始终采取“拖字诀”,声称恢复疫后经济才是其主要工作。
按照依斯迈沙比里在巫统党内的地位(副主席),下届选他是否仍是该党首相候选人还很难说,因此不难理解他为何希望藉着在首相位置上待久一点,为自己争取有利地位。
但巫统主席阿末扎希肯定也看出这点,趁着依斯迈沙比里羽翼未丰,力争更快举行大选,以亲自坐上首相宝座。
阿末扎希最近才刚在外国签证系统(VLN)贪污案脱身,表罪不成立,但这不意味着他能全身而退。
控方已针对该案提出上诉,同时他所涉嫌的另一起案件,即健康思维基金会的47项贪污等控罪早前已表罪成立,审讯结果预计会在几个月内出炉。
因此,他和其他官司缠身的巫统要角势必仍会寻求在审讯结果出炉前,抢夺权力护身。
虽说各怀鬼胎,但巫统党内“官司派”和“当权派”的博弈在上周五终究还是有了结果,依斯迈沙比里总算同意巫统“官司派”要求今年大选的要求。
依斯迈沙比里声称自己没有设下任何前提条件,但随着选举日期底定,两方人马是否就一些利益交换达成什么共识,例如依斯迈沙比里可在胜选后继续任相,以换取其对阿末扎希、前首相纳吉等人的官司问题采取某些行动等台面下的交易,预计将愈来愈明朗化。

经济前景不佳、反对阵营尚未整合
除了涉及巫统党内的权斗,明年经济可能走弱和反对阵营处于分裂,则是巫统急欲大选的另外两个原因。
马国政府早前已警告,明年马国的经济成长将比今年逊色。
随着令吉逐渐走弱,物价可能会持续上涨,明年将迎来更多不利选民支持的坏消息。对巫统而言,大选越快举行越好,避免夜长梦多。
此外,反对阵营至今如同一盘散沙,是巫统认为大选宜早不宜迟的另一因素。
先后于去年11月和今年3月举行的马六甲和柔佛州选举中,巫统领导的国阵都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拿下了多数议席。
在马六甲,国阵取得了75%的州议席,在柔佛选举中则取得了71%席次。
不过,从普选得票率来看,巫统的优势并不明显。
国阵在马六甲的得票率为38.64%,希盟35.80%,国盟则是24.47%。
在柔佛州选,国阵优势较明显,但仍未过半。在该场选举中,国阵得票43.11%、希盟26.42%、国盟24.04%。

上述选举结果显示,只要有一个以上反对阵营瓜分票源,国阵就能在多角战中占优。
趁着反对阵营分裂,巫统和国阵大可凭借基本盘抢下多数议席。
目前,除了巫统领衔的国阵,马国尚有安华领导的希盟、慕尤丁领导的国盟,最近甚至还得加上一个由马哈迪成立的马来右派组织“祖国行动阵线”。
希盟因国盟成员是导致其政府垮台的元凶而不愿再与后者合作,安华和马哈迪更是积怨已久,但政治之事瞬息万变,久拖不宜,巫统自然希望速战速决。
马国气象局早前预测,今年11月至明年初的雨季,预计将在至少六州引发水患,可能会有超过1000万人受到影响。
巫统硬是要在水灾期间举行大选的争议性举动,是否产生负面效应,预计不久后即可见真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来临马国大选将迎来首批18岁选民参与全国性投票。同时,反跳槽法亦将正式生效。
年轻选民是否能为该国政治带来新气象,以及过去令人诟病的青蛙文化是否从此绝迹,同样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