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忙着花式脱单 近期“脱单盲盒”爆红

更新:
2021年12月27日 16:12
单身盲盒
满墙的单身盲盒,会有属于你的有缘人吗?(互联网)

你愿意花钱买个缘分吗?

以1元人民币-9.9元人民币不等的价钱,你就可能拆出爱情。

脱单盲盒最一开始非常简单:

(小红书截图)

在小红书上一搜索,几乎每个城市的夜市和高校都有过“月老办事处”,只要一元人民(新币两毛),就能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放进盒子里,同时取走另一个人的联系方式。

“月老办事处”的零成本摆摊迅速被发展成了更完整的商业模式。

近期脱单盲盒开始大规模发展,各大小城市的“脱单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难以接触到异性的年轻人和持续升高的单身人口,纷纷把对爱情的渴望塞进这个小盒子里。

(小红书截图)

原来人不仅会以骨灰的形式存在于格间里

稍一搜索,就能看见从上海、成都、天津,到景德镇、温州、济南的脱单便利店。他们的模式相似,只要花几十元,就可以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塞进去小瓶子里,包括自己理想型的描述,联系方式,身高年龄;同时也可以拆开一个小瓶子,获得另一个人的信息。

瓶子里有基本的理想型,描述,最重要的是联系方式。(互联网)

这些瓶子形成了一面脱单墙: 

(小红书截图)

这面墙怎么看都有些眼熟,原来人不需要在成为骨灰后才能被放进去这样的格间里,寻求缘分的时候就可以了。

男性的瓶子是蓝色的,女性的是粉色的,LGBT社群则是彩虹色的。瓶子按照星座区分,只需要根据标签稍加筛选,就可以坐等千里姻缘网线牵。

各种网红的宣传让这一新鲜的概念更被年轻人熟知,纷纷投身于这未知的惊喜。

未知,惊喜,浪漫

满足购买欲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消费行为中唯一的需求了,例如盲盒内容的未知带来的期待感,打开瞬间的惊喜的多巴胺的分泌,是不是同年轻人眼里的爱情有些相似?

脱单便利店和万人嫌的人民广场相亲角本质上的区别可能就在于这里。这种“自助式”相亲让年轻人掌握了主动权,不再像被挂在公园一角那样被挑选,也不必目的性和侵略性极强地去交友,而是有喜欢就继续发展这份良缘,不喜欢删掉就好的自由。

(澎湃新闻)

脱单盲盒走红后,引起不少人对这个产业链中,关于隐私和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的关注。不少人鼓励年轻人“通过正规渠道认识朋友”,不要在网络中认识不知根知底的人。

其实这一点应该不难认识到的,但这些隐患在一个产生“浪漫链接”的可能性面前,对于盒子里的人来说,应该是不值一提的。

“脱单盲盒”被称为单身经济的一种,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不少人觉得单身盲盒能成为此财富密码,显示出的是年轻人对于家庭和伴侣的渴望。

不过比起是对与家庭和伴侣的渴望,不如说体现出了年轻人的另一种婚恋观——可有可无,随缘,甚至是低成本。毕竟盲盒的本质是“游戏”。

花式脱单的年轻人们

未知和随机的缘分确实比相亲角妙不可言多了,除了脱单盲盒以外,中国年轻人们确实还有好多花式脱单的方法。比如剧本杀:

本来以为剧本杀是拼逻辑和演技的沉浸式游戏,后来衍生出好多“情感向”的剧本,想拓展新朋友圈的人们可以和陌生人“拼车”;想升华感情的男男女女可以偷偷要求老板分配情侣角色,一起开启一段剧本人生;在三四个小时里,他们生死与共,至死不渝。

(新浪新闻)

游戏结束后,那一场强烈的共情的代入感的的余温让他们“再续前缘”。

脱单“敲门”小火锅:

轻轻一敲,一人食小火锅就会变成两个人的约会火锅。如果男女同时按下开关,就能够一起用餐,遇到惊喜邂逅,如果火锅口味相似,更有发展的可能。

(互联网)

脱单盲盒当然也发展到了线上,成本更低,操作更简易: 

(互联网)

不过看起来没有线下有参与感和仪式感。

也有很多面向年轻人的公众号,一直都有提供交友配对活动,比如在上周的配对活动中,他们已经匹配了11798人:

(互联网)

报名时除了要介绍一些基本信息以外,还有很多关于爱好取向的问题,确保能够匹配到最合适的人: 

(互联网)

这些随机的缘分背后不仅有一份未知的刺激,还绕开了年轻人的“社交恐惧症”。体验和观感的确比这些传统的相亲大会更有趣一些:

(新浪新闻)
(互联网)

多数对于婚恋逐渐冷感的年轻人,比起怕找不到对象,其实更怕早婚。

对于这一届年轻人来说,脱单盲盒和各种随机求缘更像是一种:

既想脱单,又不想过于刻意花费心力,于是用一个盲盒和一个简单的字条,为爱情做一个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努力。

热衷于脱单盲盒的多是95—00后。

显然,如果对于婚姻过于迫切,或把一切对爱情的期待放在这个小瓶子里的认真恋爱玩家,大概是会失望的。网上有不少人的体验并不愉快,例如拆到假联系方式,或和匹配对象“见光死”。

看完这些,你会愿意冒着这些风险,花钱买一个浪漫邂逅的可能吗?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