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CMIO模式或许不合时宜 其政策结果却不容忽视

不同种族的人士在滨海堤坝放风筝,度过悠闲的一天。
不同种族的人士在滨海堤坝放风筝,度过悠闲的一天。(联合早报)

形式可能改变,精神却不应改变

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令(POFMA)办事处这个9月有点忙。

除了美国脱口秀演员奥贝德(Sammy Obeid),网名为“Mr Jay”的男子拉朱(Jay Ish’haq Rajoo)也接获文化、社会及青年部发出的更正指示。

拉朱在TikTok贴文中称,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宣布政府将提供资金和资源吸引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居我国,并培养他们担任领导职位。

拉朱所指的,相信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将在明年中推出华社领袖培训课程的消息。该课程由政府资助,协助华社组织培养接班人,也是主管华社事务部长的徐芳达宣布政府计划支持这个倡议,包括提供资金援助和协助设计课程。

文社青部除了发出更正指示,也在9月7日发布的文告中说,华社领袖培训计划只开放给活跃于社区并展现服务精神的新加坡公民参加,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公民。

截至星期天晚上11时,拉朱已撤下贴文,并且在TikTok账号上发布更正告示。
截至星期天晚上11时,拉朱已撤下贴文,并且在TikTok账号上发布更正告示。(联合早报)

文告也指出,计划是我国为各种族社群培养年轻领袖,以及强化社区组织领导梯队的系列项目之一,这些计划包括回教社会发展理事会的Tunas Bersama M³计划和新加坡印度人发展协会青年俱乐部的SINDA青年领袖计划。

文告中没有提到的,就是欧亚裔族也有类似的年轻领袖培训计划,并同样通过欧亚裔人士协会获得政府资助。

旨在培养新加坡公民担任华社领袖的计划被曲解为吸引外来移民的计划,坦白说不难想象。

如果其他族群类似的项目不获政府支持,或是政府只将资源集中在某个族群,那才难以想象。

将新加坡划分成四大种族的模式,普遍称为CMIO(华族、马来族、印族及其他种族)但这个模式随着时间的演变,偶尔也会显得不合时宜。

别说CMIO模式可以追溯到英殖民时期,单是新加坡异族通婚夫妇越来越多这点,便足以让人们质疑:这个模式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适用于今天的新加坡?

时任非选区议员梁文辉(左)和时任律政部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右)今年2月曾在国会辩论是否应该检讨CMIO模式的问题。
时任非选区议员梁文辉(左)和时任律政部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右)今年2月曾在国会辩论是否应该检讨CMIO模式的问题。(红蚂蚁制图)

这个问题不时在国会上辩论,政策研究所的马修博士和研究员Izzul Haziq今年2月也在一篇联名评论中指出另一种看法,那就是国家认同既然是身份认同“最重要”的环节,新加坡公民只需归类为新加坡人,而不是根据种族分类,以保障新加坡人的团结和平等。

对此,政府的回应向来是CMIO模式仅做行政用途,以方便规划和落实一些政策,不是个人身份认同的根源。

但文社青部的文告,以及最近两件事显示,CMIO即使形式上不合时宜,它所促成的政策结果仍不能忽视。

9月5日,新一届国会当中的96名国会议员宣誓就职之际,多数议员以英语宣誓,但有19人以母语(即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宣誓。

随后,国会领袖英兰妮和另外四名议员发言支持推选谢健平为国会议长时,也都以新加坡的四大语言发言。

9月5日,12名国会议员以华语宣誓就职。他们是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右排右起)、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陈国明、裕廊东—武吉巴督集选区议员李宏壮、义顺集选区议员李蕙莹、三巴旺集选区议员黄士轩(左排左起)、工人党后港区议员陈立峰、西海岸—裕廊西集选区议员洪维能、裕廊中区议员谢耀全、三巴旺西区议员傅丽珊,以及马林百列—布莱德岭集选区议员陈佩玲;非选区议员蒋佩姗不在图中。
9月5日,12名国会议员以华语宣誓就职。他们是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右排右起)、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陈国明、裕廊东—武吉巴督集选区议员李宏壮、义顺集选区议员李蕙莹、三巴旺集选区议员黄士轩(左排左起)、工人党后港区议员陈立峰、西海岸—裕廊西集选区议员洪维能、裕廊中区议员谢耀全、三巴旺西区议员傅丽珊,以及马林百列—布莱德岭集选区议员陈佩玲;非选区议员蒋佩姗不在图中。(国会直播视频截图)

新加坡国会允许议员以四种官方语言发言,显示四种语言在国会殿堂地位相当,跟属于四大种族的自助团体一样,也是各种族在新加坡地位平等的象征。

把时间轴拉回到一个月前的国庆庆典,印度族总统在马来族指挥官带领下检阅仪仗队,与属于不同种族和宗教的士兵寒暄,这一幕在一些外国网民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新加坡种族和谐固然不能只归功于CMIO模式,但它所衍生的政策结果,可说促成了新加坡今天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的景象。

这个模式可能在日后随着时间改变,但政策背后各族群平等的精神却是新加坡立国之本,断不可改变。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