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生投函华文报,竟有如此文笔和思想,我们应该庆幸吗?

更新:
2022年05月20日 19:00
全国华文大比拼
2021年的全国华文大比拼,吸引超过5000名中小学生上线答题。(联合早报)

郝同学 VS 李阿姨

这几天,本地中文社交媒体不少人在热议一个小女孩。

她在投函给早报交流站时,开篇第一句就写“我是一名小四生”。当时本人一看就像蚂蚁上身坐不住了,一口气读完。

郝悦然
(联合早报)

原来,小妹妹是在回应之前早报言论版一名作者李敏雯的文章,说本地华文课太枯燥乏味,还一成不变,所以学生都提不起兴趣。

李敏雯
(联合早报)

这个署名郝悦然的小妹妹文章写得流畅利落,更重要是说理清楚。

她说,现在用的教材和教学模式不可能跟李敏雯那时候的一样或者没变,而是有穿插歌曲等不同形式,贴近日常生活,她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

她还说老师教作文也很棒,会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教,不是只有“李阿姨”给孩子报名的海外网课才会把作文教得棒。

重点是,这位好学生简直是在帮华文老师们出一口气,她说如果老师们看到“李阿姨”那篇文章,“估计会伤心的”,“是不公平的”。

文章见报后,网民热议的第一个重点是:小四生能写这样的华文?很多人怀疑是有点不爽“李阿姨”那篇文章的家长甚至老师在背后“操作”的吧?!

站长的话
(联合早报)

但是,《新明日报》采访了小妹妹的母亲,她说自己是在看了李敏雯的文章后,拿去问女儿有什么看法,女儿确实说有些想法,她就鼓励女儿写下来。结果一口气就写出2000多字,内容也超出妈妈的预期,妈妈才想帮她投稿。

妈妈说:

“(我)就帮她修改语病,以及删减部分内容。”

网民热议的第二个重点是:四年级学生的观点如此成熟!真是少见啊,本地很多大学生都不能把想法表达得那么清楚,更何况是用中文!

故事背景交代完毕。

说说本人看法:有理由相信,郝同学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家庭,本身资质也不俗。根据早报交流站“站长的话”说法,她就读南华小学高才班。

南华小学
南华小学在2019年庆祝校庆时,学生根据活动纸的任务在特选40展找资料,通过游戏增进他们对特选学校的认识。校友也回校为学弟妹做讲解。(联合早报)

说新移民的根据之一,是本地极少“郝”姓。根据之二是,就本人所知,中国小孩子,尤其是家境比较好的城市孩子,表达能力不俗的很多。

好啦,万一本人猜错,郝妹妹是土生土长的闽粤海南等籍贯人,那就是更大的奇迹了!

重点来了。华文水平好到小四就能写出长篇大论,而且相当流畅(这里还得问她妈妈修饰了多少)固然值得大大给她一个赞,但是更大的赞必须给她对事情的观点。

可不是?小四生才十岁或十一岁,对一件事情能想清楚就不容易,还能那么有条理地表达,更不容易。

郝妹妹的文章中间还带着酸一下“李阿姨”,就更神了(请读者自己看原文)。

欸,不过,本人对这点可不是很认同。小孩子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学着网民那种酸酸的调调,毕竟不健康。这点,恐怕妈妈得提醒提醒。留点童心还是好的——嗯哼,不好意思。

话说回来,本人不晓得郝妹妹对其他事情是不是也那么有看法——除非记者去访问她的老师——这件事直接与她学校的学习情况相关,所以本人相信她有第一手的感受和体会,完全是可能的。她的难得之处在于,有了看法就能完整表达出来。

所以,对这件事该提的问题是:

  1. 本地有多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对一件事情清楚表达看法?
  2. 有多少学生能用华文表达看法?

如果两题的答案都是非常少,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直接的答案或许是:我们没有鼓励或刺激思考的环境。

小学华文课
小学华文课。(联合早报)

家庭、学校课堂、社会大环境,好像都是这样。网络算是比较无拘束的,但本地网络也缺乏有水准的百花齐放,多是简短片段的内容,还总是词不达意。

媒体更不像其他国家有各种比较高水准的谈话节目,可以发挥刺激和培养观众思考的作用。这种环境连英文的都少,何况华文。

所以,小四生显露语文加论述的能力,在本地应该是极少数。但惊艳归惊艳,接着要想想的是,这是本地教育还是语文问题?是政府还是家庭责任?还是本人根本不该这样问?

我,我也搞糊涂了。哪位大四学生可以帮帮忙解答一下,please!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