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美国智库说中国统战新加坡华人靠“四招”,hello我们没那么笨啦

互别苗头?2015年,由中国政府在新加坡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左)开幕;2017年,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创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右)启用。(苏羽葳制图)
互别苗头?2015年,由中国政府在新加坡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左)开幕;2017年,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创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右)启用。(苏羽葳制图)

大国搞统战,小国躺中枪。

新加坡有两个看似雷同的文化中心,一个叫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另一个叫中国文化中心,这两个中心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吗? 一个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创立, 另一个是由中国政府在新加坡设立的。 按美国智库一份英文简报分析, 在2015年开幕的中国文化中心具备统战功能,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试图在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之间打造一个“ 共同身份”。 与之分庭抗礼的是在2017年成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突出的是“扎根于新加坡多元种族的华人文化”。

 李显龙总理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持开幕仪式,并在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的陪同下,参观王建斌的装置艺术作品《川流不息》。(海峡时报)
李显龙总理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持开幕仪式,并在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的陪同下,参观王建斌的装置艺术作品《川流不息》。(海峡时报)
 设在奎因街(Queen Street )的中国文化中心。(联合早报)
设在奎因街(Queen Street )的中国文化中心。(联合早报)

统战来了, 问你怕不怕?  

中国在新加坡的统战大本营就设在奎因街上,问你怕不怕? 说实在,没什么好怕。关于中共统战新闻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闻,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时期就开始部署,毛泽东曾把它称为对付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三大法宝之一。 但因为该篇简报出自美国智库之手且统战对象是新加坡, 所以还是细心拜读了。读后感是: 简报有系统地梳理了中共统战手法,但新意不多,真相不全。 说新意不多,因为关注时政的国人早就知道那些统战伎俩; 说真相不全,因为作者没有画出全貌。

简报作者和发布单位什么来头?

我们先看看简报作者和发布单位什么来头。

题为《 中共在新加坡政治影响力运作的初步调查》的简报作者是萧良其 (  Russell Hsiao ),旅美台湾学者,目前担任全球台湾研究中心主任。 根据网上资料,全球台湾研究中心标榜是华盛顿最大台湾智库, 由在美国的绿营人士集资组成。

 旅美台湾学者萧良其 (Russell Hsiao) 。(互联网)
旅美台湾学者萧良其 (Russell Hsiao) 。(互联网)

萧良其获美国法律博士学位, 曾任台湾民主基金会国际关系处特别助理、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办公室法务助理。 另一篇讲述中国如何在日本搞统战工作的文章也出自他手。 从网上搜到的报道判断,萧良其经常针对中共海外统战工作发言。 熟悉台湾时政的中年人肯定认识他父亲萧新煌, 一位立场偏绿营的知名台湾社会学学者。 萧新煌同时担任台湾民进党政府的总统府资政和台湾亚洲交流基金会 董事长。 简报由华盛顿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 在星期二(16日)发布。根据官网介绍, 该基金会成立于1984年,自诩“ 因传播关于东欧和前苏联专制社会的消息, 为推翻共产主义做出贡献”。 基金会现任董事会主席是荷兰人Willem de Vogel,董事会成员包括有美国军方背景人物、 外交体系高官和前金融界及媒体界人士。  

有些概念了吧?简报作者和发布单位都具反共色彩。 回到简报内容。作者在文中划出两大点称:

一、中共的统战手段是“身份政治”

萧良其说,中共的统战手段是“身份政治”,也就是“ 倡导所有华人不论国籍都应同属大中华圈的论述, 提倡各国籍华人应亲近与效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的中国。 中共的宗旨是要在新加坡人身上强加中国认同, 确保新加坡的政策更贴近中国日益扩张的利益。”

二、中共四大统战管道

*本地商会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019年新春团拜。(联合早报)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019年新春团拜。(联合早报)
 李显龙总理(中)于2017年9月5日出席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中心(SBF Center)的开幕礼,其他嘉宾包括工商联合总会前主席李庆言(左起)、贸工部长(工业)易华仁、现任主席张松声,以及前主席朱良志。(联合早报)
李显龙总理(中)于2017年9月5日出席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中心(SBF Center)的开幕礼,其他嘉宾包括工商联合总会前主席李庆言(左起)、贸工部长(工业)易华仁、现任主席张松声,以及前主席朱良志。(联合早报)

萧良其形容本地商会是“最强说客”。 中共把本地商会当作间接进行政治游说的管道,中方可以合同、 准证与贷款等为工具,向在中国经商的新加坡商人施压。 被作者点名的有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  简报还以装甲车事件为例说, 2016年新中关系因新加坡装甲车在香港被扣留而陷入低谷时, 本地华商与商会如何通过基层管道向政府反馈, 站在亲中立场向新加坡政府施压。 

*宗乡会馆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所主办的2017/18年“杰出会馆奖”暨第二届“宗乡杰青奖”,于2019年5月11日在国敦河畔大酒店举行颁奖典礼。本届“杰出会馆奖”得主上台领奖后与主宾互动合影。左起:南安会馆副会长李家宏、晋江会馆会长卜清锺、武吉班让福建公会副主席苏汶通、评审团主席郭振羽教授、主宾徐芳达高级政务部长、宗乡总会会长陈奕福、茶阳(大埔)会馆会长何祥兴,以及永定会馆会长曾宪民。(联合早报)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所主办的2017/18年“杰出会馆奖”暨第二届“宗乡杰青奖”,于2019年5月11日在国敦河畔大酒店举行颁奖典礼。本届“杰出会馆奖”得主上台领奖后与主宾互动合影。左起:南安会馆副会长李家宏、晋江会馆会长卜清锺、武吉班让福建公会副主席苏汶通、评审团主席郭振羽教授、主宾徐芳达高级政务部长、宗乡总会会长陈奕福、茶阳(大埔)会馆会长何祥兴,以及永定会馆会长曾宪民。(联合早报)

中共的统战方式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游览中国红色革命基地、 参加“红歌”表演活动,安排访问祖籍村庄。 据《联合早报》报道,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陈奕福在回应时说, 中方现阶段并没有通过宗乡会馆提出明显有统战意识的诉求, 在一些恳亲大会等活动上,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出发点多是友善的, 如强调华人的根在中国等, 而本地宗乡会馆则会通过不断加强国家意识, 确保自己不受这类信息影响。 不过,据陈奕福观察, 一些新移民团体较明显地受到报告中点出的政治宣传影响, 这是总会密切关注的趋势。

*文化组织

年轻一代没兴趣加入宗乡会馆, 中国在2015年于新加坡成立中国文化中心, 以联系新加坡华族青年。2017年, 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华文媒体

新加坡媒体虽受政府严厉管制,削弱中方可施展的影响力, 但华文媒体依赖中国市场,可能因此自我审查。在这个部分, 萧良其直接点名了《联合早报》和早报网(zaobao.com)。 《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回应说,中国大陆的市场固然对早报网(

“实际上,准确、客观和中立的报道和评论, 才是我们的价值。”

红蚂蚁多嘴插一句,新加坡媒体执照是谁发的?是中国统战部吗? 是新加坡政府啦。

媒体人吃了豹子胆都不可能去逾越那条有损国家安全的红线。况且, 中共搞统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 统战工作无形胜有形,它要统你阻挡不了,你会不会被统, 就看你有没有本事去抵御。

中国驻新使馆反驳:无中生有,编造抹黑

就在刚刚,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发言人反驳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的报告称,“完全是无中生有,是编造抹黑”。

Loading embed...

发言人通过面簿回应说,中新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推进两国关系的天然优势,却被一些人当成了攻击的口实,“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攻击,也是对新加坡的伤害。”

发言人还说:

“谎言取代不了事实,只能越说越无趣。该基金会报告的内容很荒唐,但用心很明确,就是要离间两国人民的感情,阻碍两国的正常交往。营造和维护中新关系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是双方的共同愿望,也是包括媒体在内大家的共同责任。”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发言人强调,新加坡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对新加坡长期以来同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发言人说:

“我们尊重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将继续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和长远利益。”

方便各位理解,红蚂蚁把中方的反应浓缩成四点:

一、美国佬见不得新中关系好,试图挑拨离间。(老美你不要酸葡萄) 二、新中两国都希望营造好的舆论环境。(媒体请帮帮忙) 三、新加坡和别国好,中国也高兴。(你好我好大家好) 四、中国尊重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性。(没有在统战新加坡华人啦)

说到这里,红蚂蚁倒是认为,有另外三个相关问题该提出来讨论讨论:

一、美国基金会为何会选在这个时候梳理中国统战术?

根据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的介绍, 它将陆续发布系列文章介绍不同亚洲国家被中国统战的情况。 第一篇谈日本,第二篇新加坡,接着陆续有来。想问的是, 詹姆斯敦基金会为何会在这个时候侧重这个课题?

 中美博弈,小国遭殃。(互联网)
中美博弈,小国遭殃。(互联网)

中美从贸易战打到科技战, 又陆续传出有旅美中国科研人员被美国政府调查、 中国学者入境美国的签证不获批等消息, 可见美国政府认定国家的教育机构、政坛、 华裔美国人社区机构都已受到中国资金的大规模渗透, 正采取具体行动防范“红色渗透”进一步扩大。 这个时候有系统地梳理中共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统战工作, 可为美国的“反中共统战”工作提供参考。 从好处看,美国这么做也有助于提醒亚洲国家的朋友们要提高警惕, 注意有没有外国势力“披着交朋友的友善外衣”, 把自己的政治动机掩盖在高尚的文化类项目之下, 像化骨绵掌那样把与敌人之间的战线化掉, 然后通过长期培植的关系网和朋友圈去引导社会舆论及国家政策。 那些“朋友们” 中计了都还不知道自己曾经在一场博弈中扮演了要角。

二、全世界只有中国搞海外统战吗?

也想问的是,统战是中共的专属工作吗? “统一战线”这个词深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 在西方民主社会里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 有几个英文媒体常用的词是:Propaganda (宣传)、Public Diplomacy (公共外交)、Political Warfare(政治战) 。 说到宣传,大家应该有feel了。 美国好莱坞影片对外宣传了多少年的英雄主义价值观? 全球无数国家的人民照单全收。

 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互联网)
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互联网)

如果说,这只是无害的软实力传播, 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 人权等价值观不也通过媒体和官方资助的传媒及文化机构或外围基金 会做宣传,通过艺术、文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传播, 试图用西方价值观重塑世界面貌?比传播价值观更具攻击性的是, 那些发生在中亚、东欧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 被指背后有西方国家黑手的影子。

意识形态之争、统战与反统战的博弈无处不在。《今日报》 就引述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陈庆文说:

  “中国肯定不是第一个这么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一个国家希望另一个国家在无需施压的情况下,就跟它有同样的想法,甚至采取一致行动。陈庆文说:“ 影响力渗透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做的',而不是‘为什么做’, 有一些是正规的做法,有一些更为隐性,也较难察觉。” 中共搞统战经常以人情或文化项目为掩饰,试图以无形胜有形,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手法还是显笨拙。

以港台为例, 统战搞了那么多年,结果是什么?台湾闹出太阳花学运,香港爆发“ 反送中”抗议。认同“九二共识” 的国民党在2016年的台湾总统选举中落败,政权落入立场偏独立的民进党政府手中。 中共统战系统的各个部门是不是该检讨一下?

 香港“反送中”示威凸显港青对港府及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彭博社)
香港“反送中”示威凸显港青对港府及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彭博社)
 台湾太阳花学运,大批年轻人攻占立法院。(互联网)
台湾太阳花学运,大批年轻人攻占立法院。(互联网)

最近《金融时报》爆料称,台湾有某家媒体集团被中共渗透, 并称该媒体集团的记者透露,

“ 他们的言论主管直接接受国台办的指示。”

“他们每天都打电话来……他们并不会干涉所有事务,主要聚焦在两岸关係和中国议题。 他们对于报道角度以及(报道)是否登在头版有话语权。”

如果上述消息属实,这个统战手法也未免太粗糙了。 统战工作无处不在、无国不干,就是比谁的手法更高明、更细腻。 在中美两大国打狠架的时候,夹在中间的那些“小不点” 肯定躺着中枪。

三、新加坡没有抵御能力吗?

面对外国势力的干预,新加坡难道就完全无法抵御吗? 当然不是。内政部至少可出三记重拳。 那位卷入“间谍疑云” 的学者黄靖在2017年不就被新加坡政府赶走了? 我国内政部指这位在中国出生的美国籍学者是一名试图影响本地舆论 的外国代理人(Agent of Influence)。

 在中国出生的学者黄靖2017年被新加坡政府驱逐出境。(互联网)
在中国出生的学者黄靖2017年被新加坡政府驱逐出境。(互联网)

把人驱逐出境算是温和手段了,新加坡政府还可以引用《 内部安全法令》,在未经庭审的情况下,把一个人关押起来。 接着下来,在大选举行之前,政府相信会先完成一件事: 立法防止外国势力渗入。 除了靠拳头外, 政府也一再提醒本地华人社群是扎根于本地的多元种族文化社会。 2017年5月19日, 李显龙总理在主持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开幕仪式上致辞时就说:

“作为新加坡华人,我们已经有了本身的独特面貌, 这是历经几代人之后,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文化身份。” “在谈到身份认同时,国人首先肯定自己是新加坡人, 然后才是种族身份,所以我们的身份是新加坡华人, 这也是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

红蚂蚁建议各位将这“三不”熟背在心: 我是华人这一事实不会改变;我祖籍是中国福建(或其他地方) 这一事实不会改变;我身份排序中的第一位也不会改变: 永远的新加坡人。 统战?统你的头啦。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