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日本熊害激增 是时候反思人兽共处之道

日本白川乡的一张告示牌,提醒游客当地有野熊出没。
日本白川乡的一张告示牌,提醒游客当地有野熊出没。(路透社)

敬畏大自然

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优渥的自然环境也成为了不少野生动物的乐园,像是穿梭于公园及树林间的野鸡、成群结队逛大街的水獭、偶然踏足住宅区的野猪。

新加坡人也习惯了与动物为伍,生态保育蔚为一桩美谈。

不过,一旦动物和人产生直接冲突,这就一点都不有趣了。

2025年,日本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熊害。野生熊大举侵入商业区和民宅区,连首都东京也沦为灾区。

根据日本环境省数据,今年4月至10月间发生了196起攻击人类事件,截至11月5日已有13人丧命。路透社也引述秋田县当局,称当地熊出没次数比去年暴增六倍,达8000多起。

触目惊心的数字,引发日本全国各地恐慌。

熊为觅食越界至人类生活区

熊害暴发的起因,一来是熊群的数量攀升,导致位处山野的地盘扩大、逐渐与人类的活动区域重叠。

其次,今年日本多地森林中的橡实、山毛榉等重要食物产量偏低,迫使熊只频繁越界至人类生活区寻找食物。暖冬造成的冬眠周期混乱,也使更多熊提早出没。

于是,有别于多是人类在山林间偶遇熊被袭击的过往案例,今年熊则是不时入侵乡间和市区,翻开垃圾寻找食物、闯入住宅和建筑物,甚至吃掉宠物狗以及突袭毫无防备的村民和市民。

面对前所未有的熊灾,日本政府的反应明显慢一拍。虽然一直都有专门反制的猎人存在,但普遍高龄化,人手、出勤经费也严重不足,面对今年异常的熊出没数量捉襟见肘。不得已出动自卫队,但又不允许开火,一度出现了只得携带盾牌和木棍出勤的窘境。

手持盾牌,没有配备枪械的日本自卫队军人。
手持盾牌,没有配备枪械的日本自卫队军人。(路透社)

这阵仗,不说我还以为是去喂熊,而不是猎熊的。

熊有多可怕?

日本熊分黑熊和棕熊。据媒体报道,比较大的黑熊能达140公斤,掌击力度据估计可高达400公斤,未接受拳击训练的成年男性拳击最大力度则在175公斤左右,连人家的一半都不到。

人类的极限,大概就是拳王泰森,其巅峰时期的出拳力度介于700-800公斤之间。

但这只是单纯比较出手的力道,面对凶悍强壮、牙尖爪利的黑熊,泰森能不能全身而退也是个疑问。

棕熊则能长到400公斤,活像一辆坦克。掌击力度在1000公斤以上,皮糙肉厚,手枪子弹也奈何不了它,估计就算是拳王泰森加上个李小龙都打不赢。

不信?不妨看看以下影片:

Loading embed...

那庞然大物直扑而来的震撼感,是不是相当吓人?一巴掌下去连引擎盖都凹了,谁的脑袋能比汽车板金扛揍?

而且这货三秒能上树、游泳比人快,奔跑时速还高达50公里。真的是遇上打也打不过、逃也跑不赢。

遇到熊怎么办?

日本是备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大家今年若有赴日旅游的打算,务必留心提防熊害。

孟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首先便是减少撞见熊的可能性。尤其登山踏青、野营的行程尽可能避免,在熊出没最活跃的清晨和黄昏时段,也别在野外林道或溪流边逗留。

孤身一人,也远比结伴同行危险。跟着大团体也是减少风险的手段之一,毕竟熊也很聪明,很少胆敢袭击成群结队的人类。

若真不幸碰上了熊,拔腿就跑绝对是大忌,相当于挑动掠食者的敏感神经,邀请人家来追你,更何况也跑不赢。最安全的做法是冷静的后退,直到撤到安全区为止。

游客挂在背包上的熊铃。
游客挂在背包上的熊铃。(路透社)

真需要在相对高风险地段活动,不妨效仿日本当地人备妥装备。像是携带熊铃的,原理类似于打草惊蛇,在入山时敲响熊铃,一般来说怕人的熊便会提早回避;若当真遭受主动攻击,最有效的则是防熊喷雾,根据过往案例能斥退9成以上的熊攻击。

心怀敬畏

看着日本的灾况,不禁让人庆幸新加坡不会有类似的困扰。虽然古人都说猛兽有一猪二熊三虎,但还没听说哪个人在新加坡被野猪拱死过,就算是被戏称为街霸的水獭,顶多也只会把人家的鱼吃掉。

熊在北海道的阿伊努族原住民文化中被视为山林与自然的守护神,掌管狩猎、丰收与人类福祉。从其庞大的身躯和野性的力量,不难想像为何深受前人敬畏。

熊害可说是大自然的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反扑。在防止灾害扩大的同时,我们也勿忘大自然的力量,并对其心怀尊敬,人和动物方能共存。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