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航科技带来意外红利 机场周围建筑再也不必“矮人一截”
或间接稳定房价?
新加坡土地稀缺,寸土寸金,要增加土地供应,有两种方式:
第一,向海延伸——填海。
第二,向天空延伸——建造高楼。
然而,供飞机起降的机场周边,却因高度限制,未能把第二个原则彻底贯彻。
根据现行条例,民用机场跑道半径4公里以内的建筑物高度须控制在45公尺以内。
但新加坡民航局今日(5日)宣布,已根据国际相关指引更新我国相关条例。
随着新条例本日生效,
机场周边部分地区的住宅高楼最高将可增建15层,工业和商业建筑则可增加最多九层。
民航局文告指出,修订相关条例能让新加坡根据各个机场的运作模式,更精准地保障航空安全,并释放机场周边更多空域,支持城市发展。
周边市镇有望开发更多高楼层项目
新加坡目前在樟宜和实里达拥有两座民航机场。
随着空中的“窠臼”打开,两座民航机场周边的土地潜力将获得释放,在进一步“往天空建”的基础上,土地的容积量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将为本地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亦能增加整体住房供应。
樟宜机场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周边土地虽因飞机起落频繁,噪音缓冲区不适合开发住宅项目,但还是可开发工业厂房及仓库设施。
与此同时,再远一些的地方,如樟宜机场附近的市镇,包括巴西立、淡滨尼和勿洛,受惠于新条例,政府组屋及私人公寓的建筑高度可多增加15层。
专家也预计,位于东北部的实里达机场周边的建筑限高放宽后,可促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包括开发工业及住宅项目。
国大房地产系讲座教授程天富早前在《联合早报》撰文指出,新条例有望增加未来土地用途规划的韧性,随着机场周边获准建造更高的垂直建筑,将可缓解本地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
以下这句话,相信是许多新加坡人对新条例的最大期待:
“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助于稳定房地产价格的波动。”
1950年代制定的旧条例已不合时宜
旧有的机场周边建筑高度标准是在1950年代制定,且全球通用。
但70年来,飞航科技已有长足发展。
这包括更先进的飞行管理系统,能加强飞机爬升及下降的轨迹,允许飞机以更陡峭的角度进入跑道,同时,避开障碍物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卫星导航也能为机师提供极为精确的飞行路线,降低风险。 此外,经改良的雷达系统、先进的空中交管工具以及自动预警系统,亦大幅改善了机师对飞行状况的感知,让他们能更快速地做出反应。
简单来说,如今飞机起降需要的缓冲空间更小。
随着飞航科技显著进步,加上全球有越来越多城市的人口趋于密集,迫切需要释放毗邻机场的土地容积,这套旧标准是否已不合时宜,成了国际航空界的重要议题。
2017年,新加坡开始主导国际民航组织(ICAO)属下的一个国际工作小组,研究修订新的标准。
该小组将飞行电子设备与导航科技的进步纳入考量,并广泛征询各会员国、业界和技术专家的意见,做出了修订建议。
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今年3月28日一致通过修订建议,并于8月4日生效。
无论如何,新加坡民航局强调,各政府机构仍在研究机场周边开发项目的高度与密度该如何规划,此外,也必须考量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及维持如何维持优质城市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