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服务过往数据令人觉得有看没懂 这次公布的指标终于说起大白话
让人听懂更重要
“平均故障间隔公里数”(Mean Kilometres Between Failure,简称MKBF)。
是否觉得上面这组词汇,每个字都看得懂,但组合在一起便让人晕头转向?
这是陆交局自2016年起用来呈现新加坡地铁整体可靠度的主要数据。
“平均故障间隔公里数”指的是:
地铁每行驶多少公里会发生一起延误超过5分钟的事故。 今年9月,本地地铁的MKBF是167万1000公里,即每行驶167万1000公里发生一起延误超过五分钟的事故。 8月是174万公里,7月为181万8000公里,也就是说,本地地铁整体可靠度已连续两个月走低。
但这么复杂的技术指标,很难让公众一目了然理解到,新加坡地铁每次故障事件对乘客所造成的影响,尤其近几个月地铁故障事故频传,还在用“无字天书”般的“平均故障间隔公里数”来解释地铁可靠度,更显得不接地气。
如今,当局总算从善如流,端出几项更“白话”、更接地气、更容易让人看懂的数据。
陆交局今天(14日)首度加码公开本地地铁的以下三个指标:
列车服务供给率;
列车准点率;
受地铁故障影响的乘客人数。
其中,“受地铁故障影响的乘客人数”可谓让人看到有多少公众“受苦”的最直观指标。
至少比起“平均故障间隔公里“数百万公里的飘渺数字,“受地铁故障影响的乘客人数”更一目了然,直接对应的便是有多少人受地铁故障影响。
“受地铁故障影响的乘客人数”指的是:
所有延误超过30分钟的列车服务事故,各别影响了多少乘客。
当局根据相关时段平均乘客量的历史数据,估算受影响的乘客数量。
换句话说,就是地铁故障时,“原本就会搭地铁的乘客”有多少。
在过去12个月里,“灾情”最惨重的无疑是8月12日的东北线故障事故,当时估计影响超过5万名乘客,占东北线日均乘客量的9.7%。
其次是今年3月5日环线的服务中断事故,估计有5000至5万名乘客受影响,占该路线日均乘客量的1.4%。
过去12个月受地铁故障影响的乘客人数(延误时间超过30分钟)
当然,这种估算法难免有局限性。
地铁故障有滞后效果,“原本该时段会搭地铁的乘客”,可能会转而乘搭之后班次的列车,这又将对“本来会搭乘之后班次的乘客”形成排挤效应,间接影响后者。 其他时段的地铁乘客收到地铁故障的消息后,也会未雨绸缪,选择其他用时较长的替代交通或比较昂贵的交通选项如私召车服务。
这间中所流失的时间及金钱成本,都是目前数据仍计算不出的无形影响。
据《海峡时报》报道,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黎华德(Walter Theseira)就建议,当局应考虑在地铁故障导致延误的情况下,乘客的通勤时间较平常额外增加多少。
如此才能更全面了解地铁故障对乘客体验的实际影响,也更能准确反映事故的影响范围。
除了受地铁故障影响的乘客人数,陆交局此次也提供了列车服务供给率。
列车服务供给率能显示某段时间里,新加坡地铁“实际走的路”和“原本应该走的路”是否有太大落差。 数值越高,意味着更多列车按编定时间表运行,反映地铁服务越可靠。
今年9月,本地列车服务供给率为99.83%,意即该月地铁运作的里程,占了原本编定里程的99.83%。
另外,陆交局还公布了列车准点率。
列车准点率指的是地铁在终点站或折返点,能否在编定时间前后两分钟内完成行程。 换句话说,即列车有没有办法“及时跑到终点”,这间中也涉及列车遇到延误时,能否有效调整运行速度或停站时间以便“赶进度”。
陆交局数据显示,本地9月的列车准点率达99.16%,和其他城市如台北捷运不相上下。
尽管这三项新公布的指标,仍有较晦涩难懂的技术信息,对改善地铁可靠度也未必有实质帮助,但就资讯透明化及与公众妥善沟通来说,仍是重要的一步。